九连志-自然村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0 6:11: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篇 建置 区划·31·

第四节 自然村落

一、曾公坛

曾公坛位于本镇中部,东临大水河,南面靠近梅坝,西接大水小学,北与饭箩墩相邻。曾公坛地势比较平坦,总人口389人,属大水村管辖。

曾公坛何姓村民是从兴宁迁至九连。初期居住在原曾公庙附近,故得其名:“曾公坛”。随着时间推移,人口不断增加,19户人家中1户迁到“山寮下”,其他户在河唇建房定居,屋名仍称“曾公坛”。

清朝后期,人口不断增加。新中国成立后,村民分三个屋居住(即:三坵田、坑门口、垇背)。初级社时期(1956年),在河唇屋侧建有一座颇具特色的“粘斗屋”(粘斗,旧时用于稻谷脱粒的一种农具),是当

曾公坛三坵田屋 曾公坛河背坑门口屋

曾公坛垇背屋

·32·第二章 区划

时九连标志性的建筑物。该屋于20世纪80年代被拆除。

1965年,村民用上电;1968年,通公路,公路通到屋门口;1990年,用上自来水;1994年春,开通程控电话。改革开放后,大部分村民先后迁往广州、深圳、惠州、连平县城、忠信街等地定居。

二、梅坝

梅坝位于本镇的中部,东邻高坪、檀树埂,南邻担杆摊街、芹菜湖,西邻九连中学,北与曾公坛、大水(中心)小学、曾屋、周屋、叶屋隔河相望,属大水村管辖。相传,很早以前,大水河边有块长满石梅树的大坪地,故称梅坝。梅坝地势平坦,大水河从黄屋门前面

梅 坝

流过。梅坝交通顺畅,出行便利,在地理位置上算得上中心地带。

新中国成立前,梅坝村原住村民只有黄姓、龚姓和谢姓3姓人。新中国成立初期,全村8户人家40多人。

1958年公社化后,逐渐从腊菜坑迁入曾姓、大墩古迁入叶姓、檀树埂迁入周姓、大垇下迁入史姓几户人家,梅坝7姓村民组成一个生产队。公社化结束后,史姓几户人家迁回原地居住。谢姓村民早年从上坪移入,现在只剩下1人迁至和平县。至2003年,梅坝村有35户180多人。

梅坝村在改革开放前有农田40多亩,每年可收获稻谷上万斤。改革开放后,随着体制的变化,大部分农田盖了厂房,加工竹器。林业方面,除村庄周边有上千亩林地外,还有腊菜坑林地和腊树下河谷皮帐上千亩林地。

第一篇 建置 区划·33·

(一)黄屋

梅坝黄屋地处龙颈垇山西部,依山傍水。黄姓村民于清朝时期从忠信实赀坝迁入,部分村民于1958年公社化前后从本镇旱窝和腊菜坑迁入,人口18户100人,建有上七下七加贴脚屋、外两栋横屋的泥砖瓦房,建筑总面积980平方米。

1965年,村民用上电;1968年,公路通到家门口;1990年,用上自来水;1994年春,开通程控电话。

改革开放后,黄姓村民大部分迁至连平县城、河源市、江门市、韶关市、深圳市、广州市等地定居。

梅坝黄屋

(二)龚屋

梅坝龚屋地处龙颈垇西南部,依山傍水。龚屋村民于清朝后期从本镇饭箩墩迁入,人口6户31人,建有上五下五、外两栋横屋的泥砖瓦房,建筑总面积420平方米。

1965年,村民用上电;1990年,用上自来水;1994年春,开通程控电话。

梅坝龚屋

改革开放后,龚姓村民大部分迁至连平县城、河源市、惠州市、珠海市等地定居。

·34·第二章 区划

(三)谢屋

谢屋座落在梅坝右上角,屋主谢永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被评为富农。20世纪60年代,九连镇曾在谢屋办过打铁厂、敬老院。敬老院于20世纪80年代迁至新址(担杆滩街对面)。

谢姓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只剩下1人移居和平县,谢屋因无人修缮,于20世纪70年代末倒塌,只剩遗址。

(四)曾屋

梅坝曾屋面临大水河,背靠山,座北向南,东邻周屋、叶屋、大水小学,南与河对岸黄屋、龚屋、担杆滩街隔河相望,西与原九连公社木材加工厂相隔,北与饭箩墩接壤,这是曾家的第二祖屋。曾姓村民于清朝顺治年间从连平县大湖镇湖西村迁入九连,分别散居在大水腊菜坑、腊树下、茶垇、小水桃坪,腊菜坑是曾姓村民的开基祖屋。民国期间,曾姓出于善心接纳黄火明兄弟迁入一同居住。腊菜坑山高林密,交通闭塞。在兵荒马乱的旧社会已有不少民众离开大山迁往江西或连平县大湖定居。

1957年,曾姓村民从腊菜坑迁至梅坝。在梅坝河西岸建起一栋三间泥砖土壁瓦面盖杉树皮的简易农舍,随后逐年扩建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上五下五泥砖瓦房,

梅坝曾屋

第一篇 建置 区划·35·

附建一栋横屋,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腊菜坑是东江纵队第三支队的驻地。曾寿如家人为游击队做过大量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寿如被评为“革命有功人士”,享受政府补助金。

曾姓村民迁到梅坝定居时为1户7口人,至20世纪初,有7户40多人(含从铁马寨到左坑再迁入曾屋人口)。改革开放后,曾姓村民已迁至连平县城、珠海等地安居乐业。

近年来开通左坑至腊菜坑的林区公路。

(五)叶屋

梅坝叶屋村民于1958年公社化时从大墩古迁入,人口3户21人,建有上五下五、外两栋横屋的泥砖瓦房,建筑总面积约300平方米。

1965年,村民用上电;1968年,通公路;1990年,用上自来水;1994年春,开通程控电话。

改革开放后,叶姓村民大部分迁至连平县城、深圳市等地定居。

梅坝周屋村民于1965年后从本镇檀树埂迁入,人口1户7人,建有1栋砖瓦结构房屋,建筑总面积约200平方米。

1965年,村民用上电;1968年,通公路;1990年,用上自来水;1994年春,开通程控电话。

改革开放后,周姓村民迁至连平县城等地定居。

梅坝叶屋

(六)周屋

梅坝周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