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热点题型突破五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教案2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0 21:51: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热点题型突破五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考情分析] 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是高考常考的知识点,常以文字表述、模式图、曲线图等为载体考查,多为选择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常以食物网、能量流动图解为载体考查食物链、种间关系、能量流动的特点等核心知识点。主要考查角度有以下两个方面:

?1?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曲线。如2015年10月浙江选考,21T;2016年4月浙江选考,19T;2016年10月浙江选考,8T;2017年4月浙江选考,15T。

?2?食物链、食物网的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2015年10月浙江选考,29T;2016年4月浙江选考,29T;2016年10月浙江选考,9T;2017年10月浙江选考,29T。 预测今后主要考查角度集中在三个方面: ?1?种群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2?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及影响因素;

?3?营养结构的分析、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特点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题型一 种群的特征

1.(2017·绍兴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性成熟的早晚对动物出生率大小有重要影响 B.各国人口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就会保持零增长 C.各种生物的种群性比率均为1∶1 D.种群密度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 答案 A

解析 动物性成熟的早晚对动物出生率大小有重要影响,A项正确;教材中指出“稳定型预示着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即1个家庭生2个孩子),人口就会保持零增长”,但保持替补出生率不一定人口就会零增长,如需考虑到一代人所生孩子成长为做父母之前将有部分死亡的可能,而这种可能又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B项错误;种群性比率是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没有性别之分的动物就没有性比率,性比率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C项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内群体特征的统计值,D项错误。 2.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年末时个体数为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论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

C.某农场丰富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良好环境,鼠的大量繁殖引来鹰的捕食。黑线姬鼠种

第 1 页 共 12 页

1

群数量的下降说明了该农场群落的丰度下降

D.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答案 B

解析 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原来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据题意分析可知,该种群的年出生率=20÷100=20%,A项错误;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论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能反映出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B项正确;群落的丰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不是指某种群数量的多少,C项错误;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项错误。 题型二 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

3.如图表示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捉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记的60只,标记的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A.150只 C.200只 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曲线可知,第三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标志重捕法计

2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即N∶50=(60+20)∶20,N=200只,即=200只,所以K值为400只。

2

4.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如下。在A、B、C、D、E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B.300只 D.大于300只

KK

A.在农药的作用下,害虫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在D点显著高于B点 B.E点是生物防治,A、B、C、D点是药物防治 C.害虫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第 2 页 共 12 页

2

D.食物的短缺降低了害虫的存活率 答案 B

解析 农药的施用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选择,但不会引发害虫的抗药性变异,A错误;

A、B、C、D点是药物防治,农药对抗药性害虫进行了选择,因此害虫数量在一段时间后又恢

复,E点是生物防治,降低了害虫的环境容纳量,因此害虫种群数量降低,B正确;在曲线的不同点上,害虫的年龄结构是不同的,C错误;据图不能得出食物短缺与害虫存活率有关的信息,D错误。

5.(加试)如图为同一地区甲、乙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丙表示环境条件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0~t1乙种群的生物量大于甲种群 B.t1~t2甲、乙曲线峰值代表种群K值 C.t2~t3乙种群数量主要受内源性因素调节 D.t3~t4甲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 答案 D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t0~t1乙种群数量大于甲种群,但生物量无法判断,故A错误;t1~t2乙曲线峰值和峰谷的中间值代表乙种群的K值,故B错误;t2~t3乙种群数量主要受外源性因素调节,如与甲种群竞争的结果,故C错误;t3~t4甲种群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逻辑斯谛增长,故D正确。

种群数量波动的4个易错点

(1)种群数量波动的两个原因 ①非周期波动的原因:气候变化。

②周期波动的原因:食料植物、植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三者之间的数量互动关系。 (2)种群数量的两个内源性调节因素

①行为调节:动物的领域行为对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②内分泌调节:由于社会压力加大,会刺激动物中枢神经系统而引发内分泌失调,从而影响动物的生殖等。

(3)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最大值:种群数量能达到的最大值是种群数量在某一时间点出现的最大值,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可能大于环境容纳量。

(4)同种生物的K值并非稳定不变:当环境条件改变后,K值也会改变,如清除生活垃圾,密

第 3 页 共 12 页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