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全套)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 19:42: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于是我寻找打鱼的地方,从渔人那里买回几十条鱼,叫小童放在水池中养着。可能小童认为水池的水有限,不能扩大容积,只能先让小鱼活下来,而把大鱼都扔了。我感到奇怪,问他,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我。唉!那个小童难道不是愚蠢糊涂又没有见识吗!我看那些大鱼枯死在池边,不能回到该去的地方;而那一群小鱼却在又浅又窄的水池里游玩嬉戏,好像很满足的样子。我很有感触,就写了《养鱼记》。

6.[解析] B 本题考查在具体语境中辨析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然后按照要求判断即可。A项,“或”分别译为“有人”“有时”;B项,“啖”均译为“吃”;C项,“欲”分别译为“想要”“欲望”;D项,“故”分别译为“原因”“旧的知识”。依据题干要求,不难判断。

7.[解析] 本题考查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应注意结合语境,在整体感知句意的基础上,抓住虚词和句式特点来判断。

[答案]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8.[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解答时要分析文中主要人物,从他们的言行中获得感悟或启迪。文中,楚人和北人不懂装懂,这是他们贻笑大方的原因,所以“启示”应由此产生。

[答案] 示例: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读书学习,我们都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就会贻笑大方。(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有个从小就不认识生姜的楚国人,说:“这是从树上结成的。”有人说:“是从土里长成的。”那人固执己见,说:“让我与您找十个人见证,用所骑的驴为赌注。”然后问遍十个人,都说:“出自土里。”那人哑然失色道:“驴交给你,姜却还应该是树上结成的。”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在酒席上吃菱角,连菱角壳一起放进嘴里。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那人)回答说:“前面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

生姜长在土里,却说长在树上;菱角生在水里,却说长在土里,都是因为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5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鲦鱼出游从容( ) ..

(2)请循其本( ) .

(3)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 .

(4)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 .

2.下列各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我知之濠上也。 A.国人道之 B.以我酌油知之 ..C.何陋之有 D.择其善者而从之 ..

3.下列句子中“与”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年与时驰 ..C.陈太丘与友期行 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1)庄 子 与 惠 子 游 于 濠 梁 之 上。 (2)安 知 鱼 之 乐? (3)我 知 之 濠 上 也。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庄子始终坚持“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则故事看,惠子觉得每个人无论如何都不会知道他人的心理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试着写出一个出自《庄子》的成语并写出它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 醉翁亭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 ..

(2)请循其本( ) .

(3)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 ) ..(4)杂然而前陈者( )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都写了出游之乐:甲文主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主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围绕一个“乐”字,描绘了两幅不同的图景,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 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B.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安知鱼之乐 心乐之 ..D.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似与游者相乐 ..

6.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以“出游从容”体现“鱼之乐”,乙文以动静结合写鱼“似与游者相乐”,这两者的用意都是借“鱼之乐”来抒发作者愉悦的心情。

B.甲、乙两文都写了人在观赏自然风景时的感受,但甲文以景切入,重点在写人记事,刻画人物形象;而乙文侧重写景,寓情于景。

C.甲文中的庄子和乙文的作者柳宗元都善于将主观的情意转移到外物上来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他们都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甲文以庄子和惠子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两个人因“好辩”而拥有的生活情趣;乙文以作者先乐后忧的对比,表明作者融身于自然美景的欢乐只是暂时的,

凄苦才是他感情的主调。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涸辙之鲋

②③④⑤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⑥⑦⑧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

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B10哉?’周曰:

?

‘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

??

无所处。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注] ①选自《庄子·外物》。②庄周:即庄子。③贷粟:借粮。贷,借贷,此指借入。粟,谷子,泛指粮食。④监河侯:官名,监管河工之官。⑤邑金:封地的租税。邑,城市,亦为县的别称。⑥忿然作色:气得变了脸色。忿,同“愤”。忿然,生气发怒的样子。⑦鲋鱼:鲫鱼。

10活我:使我活,意思是救活我。?游:⑧焉:于此。⑨波臣:水族中的臣民。此为鲋鱼自称。○

游说。?曾:还。?肆:市场。

1.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我,东海之波臣也 B.周问之曰 ..

C.吴越之王 D.斗升之水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告诫我们,要善于帮助别人,不要不付诸行动。 B.本文的寓意是:不要只说大话,而不付诸行动。

C.本文将道理寓于叙述当中,所叙之事是涸辙之鲋,所寓之理是踏实助人。 D.本文给我们的警示是:要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 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庄子谏楚庄王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之。

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

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节选自《韩非子》)

[注] ①越:越国。②睫:眼睫毛。③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4.对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庄王/欲伐越 B.能见/百步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