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的历史跨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1 14:20:2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小学教材是学校教学和教师教育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载体,中小学的教科书必须体现国家意志,传承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因此,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贯高度重视和关心中小学教材的建设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直接领导下,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经过60年的努力,我们逐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初步建立了较为系统完善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和选用管理制度。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中小学教材实行“一纲一本”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亟待大力发展教育,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和出版采取了相对集中的管理体制,实行全国一个教学大纲、一套教科书的政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纲一本”。

当时,国家成立了专业的教材出版社,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首任社长由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担任,国家从全国抽调了大批专家到人民教育出版社集中编写一套全国统一使用的中小学教材,确保了教材编写和出版的质量及水平,满足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

改革开放以后,中小学教材开始探索实行“一纲多本”政策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各项事业都发生了很大变化,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指出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义务教育的内容应该因地制宜,有所不同。为此,中小学教材建设开始实行国家统一基本要求下的多样化的方针,即“一纲多本”的政策。

在推行“一纲多本”政策的过程中,教育部鼓励各地有条件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和教师编写出版不同风格特色的教材。为确保教材的质量和水平,加强教材的管理,原国家教委成立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建立了审查制度,并于1986年规划了小学9套教材,初中8套教材,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八套半”,1990年审定通过供各地中小学选用。教材多样化的政策适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各地教育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

进入新世纪,中小学教材改革深入推进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挑战,以及国家综合能力的竞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成为进入新世纪之初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2001年,国务院再次强调要加快建设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世纪开始,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启动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

教科书作为基础教育最重要的教育资源,编写新课程实验教材已经成为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邓小平同志指出,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材,教材既要反映

1

现代科学的先进文化,同时也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同时,小平同志还谈到教材非从中小学抓不可,要引进外国教材作参考。正是这样的远见卓识,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推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境界。

新教材编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教材编纂工程

教育部以部长令颁布了编写办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团体和个人参与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工作,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力量建设中小学教材的积极性,先后有70余家单位自筹资金参与了新课程教材的编写与出版,一大批院士、科学家、学科专家及社会名人成为中小学教材的主编。极大地提高了教材的科学性、丰富性,并在推进教材多样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教材编写的竞争机制,促进了中小学教材质量的整体提高。

2001年以来,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了义务教育阶段22个学科共167种教材,普通高中16个学科共67种教材,供全国各地中小学选用。审查通过的教材基本满足了不同地区学校多样化的需求,适应了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

经过专家反复论证研究,新课程实验教材在选择内容方面确立了以下原则。第一,体现基础教育特质,面向每个学生,而非只为精英;第二,体现普遍提高国民素质,而非专门人才培养;第三,体现思想品德教育,全学科全程渗透,而非外在知识;第四,体现能力培养为导向,而非学科知识;第五,体现知识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而非一般结论;第六,体现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而非仅重视学科系统的严密;第七,体现学科严密进度,而非一成不变。

随着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教材将进入全面修订阶段,新课程实验教材也即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新课程实验教材是不完美的,但它是实践素质教育大胆进行改革的成果,是中国基础教育教材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是这一轮新课程改革的里程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