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8/21 4:32: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元夕四首(其二)》
◆ 教材分析 本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元夕》系列诗中的第二篇。诗句通过描写元宵节夜晚的热闹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元宵佳节的热爱。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6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6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中意象的作用;
4、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赏析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理解诗句,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诗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元宵佳节的赞美与热爱,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意义,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 体会诗中的景物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2、 体会作者感情的抒发。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诗人范成大的资料。 ◆ 课前准备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我们跟随诗人王安石感受到了新年的热闹场景,那么你们知道紧跟春节的是什么传统节日吗?让我们跟随南宋诗人范成大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简介作者、作品: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2、词语教学:读背“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3、思考并分析:
作者通过描写什么来表现元宵节的热闹非凡? 4、朗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诗歌。阅读时进行诗歌的整体把握,感知诗句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
思考以下问题:
——诗中描写了元宵节怎样的景象? ——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诗歌主要内容。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a.“不夜城”、“陆地莲”各是什么意思?有怎样的作用? b.第二句中的两个“初”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c.比较诗的第一、第二句,有什么异同点?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
a. 不夜城:形容城中灯火通明,照耀如同白昼;
陆地莲:指莲花状的灯;
作用:虽然已是深夜,但是没有人睡觉,家家灯火通明,像是白天一样,满地的莲花灯,体现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希望。这句诗表现出元宵夜的热闹场景,也体现了人们对元宵节的热爱和重视
b.“初”字表现出梅花刚刚破枝探头,月亮在新的一年中第一次圆;这是新年中的一次开花、第一次月圆,象征着美好与新的希望
c.不同:第一句是人文环境描写,侧重动态描写;第二句是自然环境描写,侧重静态描写; 相同:这两句诗都写出了元宵佳节的美好景象。 五、课堂总结:
文章以景起兴,前两句写出元宵节热闹非凡的人文环境和美好的自然景物环境,营造了轻松和谐愉悦的气氛。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出对元宵佳节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六、布置作业: 掌握字词,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略。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元宵节为什么要点莲灯?莲灯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元宵节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