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期末备考重点习题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 19:22: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5.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接近于( D )

A.钾平衡电位 B.钠平衡电位

C.钠平衡电位与静息电位之和 D.钠平衡电位与静息电位之差 E.钠钾平衡电位之和

16.阈电位是( A )

A.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B.引起超极化的临界膜电位

C.引起局部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D.引起动作电位复极的临界膜电位 E.衡量传导性高低的指标

17.以下关于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D ) A.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出现的快速而不可逆的电位变化 B.在动作电位的去极相,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动作电位复极相与K+通道开放有关,与Na十离子通道无关 D.动作电位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 E.不同的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值都相同

18.局部兴奋的特征不包括( E )

A.反应的等级性 B.可发生时间总和

C.可发生空间总和 D.可进行电紧张扩布 E.具有“全或无”的特征

19.具有局部兴奋特征的电信号有( D )

A.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 B.骨骼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C.锋电位 D.终板电位 E.后电位

20.当刺激强度低于阈强度时,刺激作用于可兴奋组织将( B A.不引起任何反应 B.引起电紧张性扩布的局部反应 C.引起衰减传导的动作电位 D. 引起不衰减性传导的局部反应 E.引起不衰减传导的动作电位

21.神经纤维中相邻两个锋电位的时间间隔至少应大于( B A.相对不应期 B. 绝对不应期 C.超常期 D.低常期 E.绝对不应期十相对不应期

22.通常用作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 E ) A.动作电位幅度 B.组织反应强度 C.动作电位频率 D.静息电位水平 E.引起兴奋的阈值

23.关于动作电位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细胞膜任何一处产生的动作电位都可传遍整个细胞膜 B.动作电位的传导靠局部电流进行 C.传导速度取决于刺激强度

D.动作电位幅度不会因传导距离的不同而改变 E.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快

24. 神经细胞在接受一次阈上刺激后,兴奋性周期变化的顺序是( D A.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B.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超常期 C.绝对不应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D.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 ) ) E.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

25. 神经一骨骼肌接头传递兴奋的递质是( B )

2+

A.去甲肾上腺素 B.乙酰胆碱 C.多巴胺 D.Ca E.肾上腺素 26. 终板电位( B )

A.有去极化的,也有超极化的 B.幅度与ACh释放量有关

2+

C.是终板膜Ca 内流引起的 D.可沿细胞膜不衰减地扩布 E.有不应期

2+

27.骨骼肌中能与Ca 结合的位点在( D )

A.肌动蛋白 B.肌球蛋白 C.原肌球蛋白 D.肌钙蛋白 E.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

28.将骨骼肌细胞膜的电变化和肌细胞内的收缩过程耦联起来的关键部位是( E ) A.横管系统 B.纵管系统 C.肌浆 D.纵管终末池 E.三联管结构 29.细胞接受去极化的阈下刺激时( D )

A.不发生任何反应 B.动作电位延迟出现 C.动作电位幅度较小 D.可发生局部兴奋 E.发生超极化反应 30.有机磷农药中毒时,可使( D )

A.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乙酰胆碱释放减少

2+

C.接头前膜Ca上内流减少 D.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E.骨骼肌终板处的乙酰胆碱受体功能障碍

31.肌细胞中的三联管结构指的是( B )

A.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 B.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终池 C.横管、纵管和肌质网 D.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横管 E.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

32.肌肉的初长度取决于( E )

A.肌肉收缩能力 B.前负荷和后负荷之差 C.后负荷 D.前负荷和后负荷之和 E.前负荷 33.兴奋一收缩耦联是由( D )

A.神经兴奋的电位变化导致肌肉兴奋的电位变化的过程 B.肌肉兴奋的电位变化导致神经必奋的电位变化的过程 C.神经兴奋的电位变化导致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的过程 D.肌肉兴奋的电位变化导致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的过程 E.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导致神经兴奋的电位变化的过程

四、简答题

1.物质通过细胞膜转运有哪几种方式?

答:小分子物质转运方式: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大分子物质转运方式:膜泡运输

2.试比较局部兴奋与动作电位的特点。 答:

局部电位 电紧张性扩布 动作电位 不衰减式传导 幅度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大(非全或无的) 全或无的 脉冲式 没有不应期,可以总和

3.简述易化扩散的特点。

答:不需要消耗能量,顺电位梯度或浓度梯度进行;需要膜蛋白帮助

4.何谓静息电位?试述其产生机制。

答:静息电位指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

++++

产生机制:K外流,Na内流,Na-K泵生电作用

5.何谓动作电位?有何特点。

答:动作电位指细胞受到刺激后,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快速的、可逆的、可传播的电位

波动

特点:全或无的,不衰减式传导,脉冲式

6.组织细胞发生兴奋后.兴奋性会出现哪些规律性变化?

答:组织细胞发生兴奋后,兴奋性依次经历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7.神经一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有何特点?

答:1、单向传递 2、时间延搁 3、易内内环境变化影响

五、论述题

1.对于离子和其他小分子物质,需要消耗能量进行跨膜转运的方式有哪些?举例说明。 扩散方式 单纯扩散 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原发性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 入胞 出胞 举例说明 O2、CO2等 氨基酸、葡萄糖等 Na、K、Cl、Ca等 Na- K泵等 肠道上皮细胞对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 白细胞吞噬细菌等 神经递质的释放等 ++++-2+

第三章 血 液

一、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3.血清:指血液凝固后,在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4.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5.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6.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二、填空题

1.血液置于抗凝管中离心沉淀后,可分为三层:上层为血浆;下层为红细胞;中间一薄层灰

白色为血小板和白细胞。

2.正常成年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7%-8%,其中大部分在心血管中流动称为循环血量,小部分滞留在肝、脾、肺以及静脉等贮血库中,称为储存血量。

3.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这一功能主要是由血红蛋白完成的。

4. 红细胞的脆性越小,说明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越强,越不易溶血。 5.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铁和蛋白质。促成熟因子有维生素B12 和叶酸。

6.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它取决于血浆中主要缓冲对NaHCO3/H2CO3的比值。 7.白细胞可分为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五类。 8.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步骤是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形成。 9.人体血液内的抗凝物质主要有肝素和抗凝血酶Ⅲ。

10. 血液凝固是一种酶促化学反应,加温可使凝固过程加速。

11. 纤溶系统包括四种成分,即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抑制物。

12. ABO血型系统将人类的血型分成A、B、AB、O四种血型;Rh血型系统将人类的血型分成Rh阳性和Rh阴性两种血型。

13.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成正比,水向渗透压高处流动。 14.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晶体物质的浓度,其生理意义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和细胞正常容积。

15.红细胞解体释放出血红蛋白的现象称为溶血,此时,血红蛋白的携O2能力丧失。 16.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越大,表现其脆性越小。 17.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血浆蛋白。 19.凝血因子Ⅲ存在于组织中。

20.内源性凝血是由凝血因子Ⅻ发动的,而外源性凝血是由凝血因子Ⅲ发动的。 21.体内外最重要的抗凝剂是肝素,体外抗凝剂还包括草酸盐和柠檬酸盐。

22.抗凝血酶中最重要的是抗凝血酶Ⅲ,它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从而使凝血酶丧失活性。 23.某人的血清中若不含有抗A凝集素,其血型为A、AB,血清中不含有抗B凝集素其血型为B、AB型。 三、选择题

(一)A型题(单选题)

1.体液是指( D )

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组织液 D.细胞内液和外液 E.淋巴液

2.内环境是指( A )

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组织液 D.血浆 E.淋巴液

3.红细胞比容是指( B )

A.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重量百分比 B.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百分比 C.红细胞与血浆容积百分比 D.细胞与白细胞容积百分比 E.红细胞与血清容积百分比

4.血液的组成包括( B )

A.血清和血细胞 B.血浆和血细胞

C.血清和血浆 D.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E.蛋白、水和血细胞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