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三量说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5/26 2:15: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对于真比量、似比量,永明延寿法师没有解说。对于非量,《宗镜录》中说:

非量者,谓心缘境时,于境错乱,虚妄分别,不能正知,境不称心,名为非量。[gx53]

永明延寿法师为什么给非量下这样的定义?他这说法从哪儿来,我想可能是从窥基法师这句话来:

似现、似比,总入非量。[gx54]

既然窥基法师这么说了,于是永明延寿法师就进一步给发挥一下。常用的几部佛教词典对于非量都是这么解释的。永明延寿法师在下边儿没有解说非量的具体情况。

窥基法师虽然这么说了(注意,窥基法师并没有把现量、比量、非量合称“三量”),但我们还是要看一看把非量与现量、比量并列称为三量到底合适不合适。在此之前都是把三量解为现量、比量、圣教量,现在换了非量,总得给个理由。有人是把《成唯识论》卷二中的这一段话当成了三量应该有非量的证据:

谓第二分但缘第一,或量非量或现或比,第三能缘第二,第四证自证分唯缘第三,非第二者以无用故,第三、第四皆现量摄,故心、心所四分合成。[gx55]

凭这句话能够把现量、比量、非量并称三量吗?我看未必。如果我们把标点符号这么加:“??或量、非量,或现、或比??”那这就该理解成:“??要么是量、要么不是量,(如果是量的话)要么是现量、要么是比量??”为什么我会这么理解呢?因为在《集量论》中对非量是这么说的:

若由意识结合、未得定解者即属非量[gx56]

《集量论》是新因明的奠基著作,被称为“量经”,所以这个说法应该是权威的。这个说法中就强调了“未得定解”。而按永明延寿法师给非量下的定义,则是有定解不过错误而已。比如说北方人第一次见到娃娃鱼因为不认识而当成了大壁虎。按陈那论师《集量论》的说法这不是非量,但按永明延寿法师的说法这就是非量。永明延寿法师见没见过《集量论》,我估计是没有。因为玄奘法师没有翻译这部论,义净法师在景云二年(711年)翻译了,后来不见了,至于在永明延寿法师的时候丢没丢,现在不清楚。在《宗镜录》中确实引用了许多书,而且中间也引用了《集量论》 的一个颂子,“《集量论》颂云:似境相所量,能取相自证。” 《宗镜录》引用《集量论》的仅只这一个颂子,但这个颂子在《成唯识论》中也引用了,他其实是引用的《成唯识论》而已。而窥基法师看没看《集量论》原文,我估计也没有,不然的话,怎么可能把似现、似比归入非量呢?这明明不合《集量论》中非量的定义。那么,能不能把窥基法师的“似现、似比,总入非量”作其它的理解呢?对于窥基法师这句话,《后记》中是这么说的:

“似现、似比,摄入非量”者,非量体宽,摄似现、比[gx57]。

按《后记》中这么解释的话,应该是这样理解才对:非量包括似现量、似比量,但并不能说仅只是似现量、似比量,不等于似现量加上似比量。

《集量论》在现量品中破数论的时候,有这样一句颂子,“若谓二顿生,彼非量观余”,但陈那论师解释“彼非量”这三个字儿的长行是说,“领受量根之意,未说为量”(《集量论略解》23页),在韩镜清老先生的译本中干脆就不是“非量”,而是“非为能量”(韩老译本没有公开出版),这就很明显,“非量”根本就不是一个词素。

永明延寿法师把量和非量并列的还有,比如《心赋注》卷一有言:

即明见缘相时,或量、非量。不可非量法为现量果。[gx58]

《成唯识论》卷二中有言:

见有种种,或量非量,或现或比,多分差别。[gx59]

《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有言:

岂一心中亦量非量,得自缘故?许有见分即无此失![gx60]

《瑜伽论记》卷五有言:

是故,五根五识,有量、非量。[gx61]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不少。我们不妨把这都理解成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