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5/17 20:17: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4、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不想再运动下去,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5、极点出现后,如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不久,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6、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工作效率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变化范围不大的水平上,这一段机能变化称为稳定状态。
7、在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能够满足需氧量,各项生理指标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
8、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上,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运动过程中氧亏不断增多,这种状态称为假稳定状态。
9、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使人体在结构与机能等方面发生的一系列良好的适应性变化,从而提高运动能力,这一良好的变化称为训练效果。
10、运动负荷阈是指体育课或训练课中适宜生理负荷的低限至高限的范围。 11、氧脉搏是指每搏输出量中所摄取的氧量,即每分摄氧量与心率的比值。
12、最大氧亏积累是指人体从事极限强度运动时(一般持续时间2-3分钟),完成该项运动的理论需氧量与实际耗氧量之差。
(六)简述题
1、“极点”的产生是由于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大,运动开始时每分吸氧量水平的提高不能适应肌肉活动对氧的需求,造成体内缺氧或氧供不足,乳酸堆积,血液PH值下降的结果。此时,不仅影响了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还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活动紊乱。这些机能失调的强烈刺激传入大脑皮层,使运动动力定性暂时遭到破坏,运动强度也暂时降低。
2、随运动的持续进行,内脏器官的惰性逐步得到克服,吸氧水平逐渐提高;同时极点出现时,运动速度暂时下降,致使运动的每分需氧量减少。这样机体缺氧状态逐步得到缓解,内环境得到改善,呼吸循环系统的机能活动增强,动力定型得以恢复,产生“第二次呼吸”。
3、赛前状态的生理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氧运输系统和物质代谢等方面的变化,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过程加强,体温升高,内脏器官的活动增强,表现为心率加快,收缩压升高,肺通气量和吸氧量增加,并可出现血糖水平升高、泌汗增多和尿频等现象。赛前状态产生的生理机制是自然形成的条件反射。
4、为了使运动员更好地发挥工作能力,应努力使赛前反应调整至最适宜状态。要求运动员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正确认识比赛的意义,端正比赛态度;经常参加比赛,积累比赛经验;通过适当形式的准备活动可以调节赛前状态,对起赛热症者可采取强度较小、轻松缓和以及转移注意力的准备活动,而对起赛冷淡者则可采取强度较大的与比赛内容近似的练习。
5、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表现为:
(1)适度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内分泌腺的活动。
(2)预先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增强氧运输系统的功能,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程。
(3)体温适度升高,机体代谢水平提高,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 (4)增强皮肤血流,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练习时体温过高。 (5)调节不良的赛前状态。
6、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有:(1)反射时:人体进行的各种运动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整合下所实现的反射活动,完成任何一项反射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2)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与运动器官相比,内脏器官的生理机能惰性大,这是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7、真稳定状态是在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机体的摄氧量能够满足需氧量,能量供应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很少产生乳酸和氧的亏欠,运动的持续时间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