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5/29 13:37: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倍液,5天左右,再施用80%戊唑醇6000倍液或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3000倍液,之后正常管理。 7.葡萄白粉病
1834年,Schweinitz先生第一次描述了北美洲葡萄上的白粉病。1845年之前,葡萄白粉病在美洲葡萄上危害很轻;1845年,英国的一位园艺工作者在英格兰的Margate首次发现,是欧洲第一次发现;1847年,法国首次记录这种病害,并且当年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之后葡萄白粉病在法国造成不小的麻烦,损失巨大,其中1854年的损失了80%。从此,葡萄白粉病成为声名狼藉的重大病害。
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大多数的葡萄种植区都能找到葡萄白粉病,甚至在热带地区也有葡萄白粉病的危害。如果葡萄白粉病防治不力,影响葡萄的生长、产量、品质,受害的枝条不能安全越冬。
在我国,葡萄白粉病普遍存在,很多葡萄种植区都有白粉病,但总体上雨水比较多的地区发病少、比较轻,雨水比较少的地区(如新疆、甘肃、宁夏、河北北部的干旱区等)发生普遍、危害比较严重。并且,葡萄白粉病是设施葡萄栽培的重要病害,随着我国南方地区避雨栽培及其它设施栽培的面积扩大,白粉病成为这些葡萄园的重要病害。 7.1症状
请见有关资料介绍和照片或登陆 百汇葡萄植保网www.buyewaygrape.cn。 7.2病原菌
请见有关资料介绍和照片或登陆 百汇葡萄植保网www.buyewaygrape.cn。 7.3侵染循环和发病规律 7.3.1病原越冬
葡萄白粉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被害组织内或芽鳞间越冬;被害组织上的闭囊壳也是病菌重要的越冬形态;在保护地或南方气候温暖的地区,被害组织上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可以越冬,也成为重要的病菌来源
第2年春天芽开始萌动后,菌丝体就可以产生分生孢子,闭囊壳就可以产生子囊孢子,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借助风和昆虫传播到刚发芽的幼嫩组织上,如果条件合适,分生孢子就可以萌发,侵入到寄主使葡萄得病,出现第一批感病新梢(病叶、病枝条)。对于芽鳞间有菌丝体越冬的,芽开始活动或生长时,病菌也活动,生长,发芽后即在为病芽、病梢,然后产生分生孢子再传播,危害。 7.3.2气象条件与病害
温度 : 在4-7℃时,分生孢就可以萌发,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28℃;25℃,分生孢子5个小时可以萌发,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高温度为35℃,20-27℃是病害发展的最合适温度;6-32℃,病菌菌丝可以生长;在23-30℃条件下,病菌从侵入到产生分生孢子需要5-6天,而在7℃条件下需要32天;据报道是,36℃下,10小时可以杀死分生孢子,39℃条件下,杀死分生孢子需要6小时。
湿度:相对湿度不是分生孢子萌发的限制因素,相对湿度比较低时(20%),也可以萌发;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和侵入适宜相对湿度为40%-100%;相对湿度对葡萄白粉病的影响表现在分生孢子产生数量上,据报道,24小时内,相对湿度为30%-40%、60%-70%、90%-100%时,产生分生孢子的数量分别是2、3、4-5个。
水:水的存在对白粉病发生不利,因为水份会造成分生孢吸水破裂,不能萌发。
雨:雨水对白粉病发生不利,因为雨水会冲刷掉分生孢子,破坏表面的病菌菌丝、造成分生孢子吸水破裂。
光:寡光照(低光照)、散光,对白粉病发生有利,强光照对白粉病发生不利。有研究表明,在散光条件下,(其它条件相同)47%分生孢子萌发,而强光条件下萌发率只有16%。
- 20 -
7.3.3侵染循环
芽鳞间菌丝体——病芽 分生孢子 被害组织内菌丝体——分生孢子 绿色组织 越冬 闭囊壳——子囊孢子 菌丝和分生孢子(热带地区) 闭囊壳
7.3.4白粉病的流行规律
越冬菌源是白粉病流行的基础条件。病菌数量,决定是否能够流行
水和湿度是白粉病流行的限制因素。没有水,是白粉病流行的条件。所以,雨水少的干旱地区,设施栽培的葡萄,最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生长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