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业务学习资料集锦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8 1:31: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大多只是简单了解学生知识水平,有些还注重了一些学生的性格、爱好和特长。但这些几乎是老师以“旁者”的身份,单方面去分析学生在课堂上将会出现的“学法”,教师“一厢情愿”的预设课堂和现实中生成的课堂往往是两个样。原因就是在教师做教学的准备活动时,学生没参与进来,没有和老师互动备课。教师备课活动中,要先备教材,然后邀请学生加入,让他们去“备课”,预习课文,“备”出问题,老师再根据学生的疑难,按照不同层次学生准备“开锁的钥匙”。只要这样在上课前,师生都认真进行了准备,难道课堂还会不精彩吗?

五、“备课不能‘闭门造车’”。

现在的“备课”,或是老师一个人在办公室“开单车”,或是年级组内几个教师聚集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进行团队合作,美其名曰在集体备课,实则,这些备课,说白了,都是在“备教法”。特别是那诸葛亮式的大备课,看似热闹,汇集了大家的智慧,但这集中、统一形成的“优质教案”,根本无法去适应每个学生的口味,也不可能适应每个教师去操作。教无定法,对于不同学生,因需求的差异,教师的教法也应略有所别。对于不同能力的教师,教法上也要尽量贴近他本人,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要是一味拿名师的课去“依葫芦画瓢”,定然是课堂中没了“生命”。

这样闭门造出的“车”,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算得上是课堂前设置的“安全隐患”。因此在备课时,不能一个或几个老师“远离教室”、“远离学生”、“远离教师个人能力”、“远离教育理论”,在那里“妄自菲薄”的搞什么“大教法”、“大智慧”的研究,又大张旗鼓地去拿学生做实验。

六、“备课并非课课都详案”。

学校要求中青年教师都这么做。但在一个由全国教师加入的QQ群里,经调查,85%的教师不同意这么做。理由一:教案本身只是一个上课计划,可行度到底有多少还难说,与其把时间耗费在写教案上,还不如多钻研教材和研究学生上;理由二:教案本身就分为详案和略案两种,加之一个单元内的课文也有主次之分,所以在写教案上也要有轻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课课都详案。在编写详案时,不宜一味去追求什么师说,生一、生二说的“预设”课,也不宜频繁回归到传统教案的套路,把课堂教学的目的、重难点,组复新巩布等教学过程全部都呈现在书面上,更不能机械地把学生的情况、教材的情况都一一累赘到纸上。

七、“网上的不能搞‘拿来主义’”。

现在的网络是个无穷的资源库。我们教师想要的教案,从小学到高中,从语文到美术,应有尽有,只要利用一搜索引擎工具,键入课文的名字或关键词,轻轻一点击,就会“网”到想要的教案。对此,不少老师开始用查找网上的“共享资源”,来代替过去的备课,“美其名曰”在搞什么“网络备课”。其实他们多是直接下载了教案,不用“加法”也不用“减法”,就直接用到了自己课堂。这样的“拿来就用”的方法,一是不利教师自己的成长。在教师专业化成长路上,备课也是个“学习、研究的大课堂”,简单的“拿来主义”,不但不会让自己教学的本领增强,而且会增长自己的工作惰性;二是经常用别人的思想去教育自己的学生,很多时候做不到“对症下药”。久之,将会在学生中失去师者的“知识渊博”的好印象。

因此,教师在借鉴网络资源时,要学会“加一加”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减一减”别人不着边际的教法,把别人的先进理念补植到自己的大脑中,把别人先进的教法嫁接到自己的教法中,切实让自己的课堂也能丰富起来。

9、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呢?我的做法是: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荷花》时,我在演示课件(生机勃勃的白荷花和动听的音乐)时说:“同学们,你们想去欣赏那美丽的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荷花》一文,共同去感受荷花的美丽吧!”接着,让学生聆听课文的配乐朗读,并借助多媒体演示“微风吹来,荷花随风舞蹈,蜻蜓飞来,小鱼游过去” 的情景。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 二、自主学习,体验快乐

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进行主动地学习。如在教学《精彩的马戏》时,我先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来表演,并介绍给大家。学生大胆地放飞想象的翅膀,有的采用表演的形式来介绍;有的采用解说的形式来介绍;还有的将小动物的表演画成一幅画介绍给大家。这节教学不仅使语文课堂变得精彩纷呈,充满活力,而且学生也充分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 三、放飞心灵,张扬个性

要张扬学生的个性,就应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在学完课文后,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是喜欢狼还是小羊?”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我喜欢小羊,它

很可爱,也很温和。”有的说:“我也喜欢小羊,它太可怜了。”有一个学生却说:“我有不同意见,我喜欢狼,因为羊吃草,狼吃羊,如果世界上所有动物都吃草,世界上的草就要被吃光,人吃的庄稼也可能被它吃掉。”面对学生的不同看法我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课文的理解做出判断。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而且也让全班学生接受了一次人性的洗礼。

四、拓展空间,提高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要构建课内外联系,多方开辟学习渠道,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我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介绍周总理的图片、文字和音像资料,进行课内交流,并结合课文内容加深理解。课后还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拓展视野。教学中我还注重加强和其它学科间的联系。如学习《捞月亮》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实验,在实验中去感悟,加深理解;学习《火烧云》,让学生想象火烧云还像什么,用彩笔画一画,并仿照课文给它配上优美的文字;学习《草船借箭》让学生演一演,评出最佳演员。这样既加强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们乐于学习的乐园。

10、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

寒假里,为了了解我校学生上学期学习情况,我把上学期四、五、六年级期终统考试卷浏览了一遍。在四年级语文试卷上我发现这样一道题:仿照例子写句子——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阳台上弹琴。我看到这一题就觉得这个题目出得有意思、有趣味。一个小小的昆虫竟然那么有情趣、那么热爱生活。同学们写的肯定是五花八门,趣味无穷,精彩纷呈。可是当我看完一个班级的试卷时,不仅愕然:全班五十多人归纳起来也只有三个类型句子:1、当春天来到的时候,蝴蝶就在花丛中舞蹈。2、当夜深人静时侯,小老鼠就出来寻找食物。3、当学校放学时,教室才能沉睡。我后来询问了几位老师,原来是因为现在很多语文试卷上都有类似的修饰句子的训练,老师们怕孩子在考试时写不好拟人句、比喻句等,就抄一些这样的句子让学生背。这样学生就不会失分。哎呀!分数就那么重要吗?老师把答案直接给学生,学生虽然得了高分,却只得到一个枯燥的答案,并因此泯灭了兴趣,丧失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孩子的自我感悟,自由表达又在何处?

对这样的教学,我怀着不安的心情推门听了本校教师上的语文课。大多数老师都能做到不管是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到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和学习结果的评价都有一定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教师则在其中适度地发挥组织、引领和指导的重要作用。能给学生一个轻松自主的课堂,可是有的老师课堂人文气息十分浓郁,确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