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8/28 2:26: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着”的意思是安放、放置,本句表达世间虽大,但是作者的愁绪却无处安放,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年华老去的悲慨和壮志难酬的愁绪、痛苦之情。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桑之未落,________________。于嗟鸠兮,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________________,朽木不折;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户庭无尘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田园居》)
答案:(1)其叶沃若 无食桑葚 (2)锲而舍之 金石可镂 (3)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和而不同”的“和”与“同”究竟何所指,张岱年先生有一个简明的解释:“‘和’或谐和谓二个或二个以上之相异者之会聚而得其均衡。‘同’或同一谓相等或全无区别。”可知“和”是指多样性,“同”是指单一性。“和而不同”是指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也就是在多样性的基础上达到统一。这是中国古人在反思宇宙、社会、人生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智慧。这种智慧,其哲学的基础乃是以阴阳为内涵的宇宙生成论。
3
2
以阴阳为内涵的宇宙生成论,至迟在《周易》成书的时代就已经比较成熟了。如《周易》一书首乾次坤,乾为纯阳,坤为纯阴,后面六十二卦则阴阳杂陈。这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即乾坤二卦之“和”产生了后面的六十二卦。春秋时期比较盛行的天地生物的思想可能即源于此,后来的《易传》则正是沿着这个思路阐发《周易》的。如《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这里的天地指乾坤,也即阴阳。这是把宇宙的本源归结为阴阳,认为宇宙万物包括人,其生成都有赖于阴阳这个基础。又如《彖传》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也是强调天与地、乾与坤、阳与阴,二者结合形成万物。这是一种自然的宇宙生成论。这种生成论的核心理念是“独阴不生,孤阳不成”,在本源上具有多元的倾向。而此种本源意义上的多元性,正是“和而不同”之“和”的本质内涵,也恰是“和而不同”得以成立的基本前提。
当然,中国古代也有哲学家试图在阴阳之上探寻一个更为究极的本源,如道、太极等。但这个究极的本源基本上都具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即自然性和内在多元性。最著名的如老子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一”,人们往往等同于“道”,考虑到老子视“道”为“先天地生”,则这个“一”乃是要强调在天地之先还有一个内含天地(阴阳)的混沌
3
2
的“一”。这个混沌的“一”又生出“二”,即阴阳,阴阳结合形成新的有别于混沌之“一”的新“一”即“三”,并由此生出万物,所以万物都是“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冲气”就是阴阳中和之气。可见,在老子这里,虽然逻辑上追求一个更根本的起点,但这个起点具有内在的多元性,我们可以谓之“一本多元”。虽然“一本”,发挥作用的主要是“多元”。
本源论上的多元性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而不同”的“和”指的就是这种多元性。以此类推宇宙存在,则举凡自然、社会、人生,乃至于人类文明存在的多元格局,都将因为它的形式的多样性而拥有了合理存在的基础。或者也可以说,多样性恰恰是宇宙存在合理性的根据,宇宙的发展正是仰赖于多样性的和谐共存;宇宙要发展,也必须以多样性的和谐共存为基础。
(节选自杨庆中《“和而不同” 如何可能?》,《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