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7/15 19:29: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 鲁迅 《阿Q正传》【1881-1936】[1921-1922] (1) 周树人, 字豫才。小说集《呐喊》《彷

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1918)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2) 理解创作思想,改造国民性为核心的

启蒙主义文学主张,“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3) 分析阿Q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贫

苦雇农,他性格质朴、愚昧而又狡猾,主要的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表现为不敢正视现实、盲目自尊、自轻自贱、欺软怕硬、自欺欺人等。

? 鲁迅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

态度,刻画出国人的灵魂,暴露出国民的劣根性,目的是引起疗救的注意。

(4) 简析阿Q的“革命”及其“大团圆”

结局。

? 对革命的认识非常幼稚模糊,他假想

的革命目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是千百年来农民阶级“改朝换代”的旧式革命愿望。他对革命的向往表现了贫苦农民要求改变被压迫被欺辱的现状的基本愿望。 ? “大团圆”结局描写,批判了辛亥革

命的不彻底性,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仅仅推翻了封建皇朝,没有改变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没有唤醒人民群众为改变自己的命运斗争,贫苦农民阿Q最终成为牺牲品。

(5) 简析作品中有关辛亥革命的描写。

? 小说对辛亥革命的描写是作为阿Q

活动的背景进行侧面勾勒的,但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①与封建势力妥协,革命果实被封建势力篡夺。②辛亥革命没有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

(6) 分析作品现实主义特色和传神的白描

手法。

? 现实主义特色:塑造了阿Q这一艺术

典型。阿Q生活的未庄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缩影,阿Q身上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性格与思想是中国人身上封建专制压抑下国民劣根性的集中表现,也是人类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无法凭自己的力量战胜环境时的普遍性的精神特质。

? 运用白描的手法,紧紧围绕着中心人物阿Q进行了一系列生动的描写,从而刻画出了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

2.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1896-1945】

[1923.7.15]

(1) “创造社”发起人之一,《沉沦》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

(2) 分析郁达夫的文学见解—“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 小说是作家的“自叙传”,主人公是

作者的化身,生活的“零余者”,喜欢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多抒发苦闷的情绪,表达了“五四”时期青年人个性解放的要求。

(3) 分析我和陈二妹交往的几个阶段及其所表达的思想。

? “同住平民窟,两人由相识、猜疑最

后相互了解相互同情。

? 表达了知识分子和产业工人共命运。 (4) 分析结尾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所传达的情感内涵。

? 结尾云层低破天色黯淡描写象征低沉、哀伤、灰暗、无限哀愁的心情。

3.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1894-1988】[1924.11.27]

(1)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长篇小说《倪焕之》 (2)识记早期创作特色。

? 叙事客观冷静,描写准确细致,语言贴切精炼。

? “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写实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

(3)分析潘先生的性格及形象意义。

? 小说刻画了潘先生自私、卑琐的性格,刻画了他苟且偷安、逆来顺受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他全部心思只在“四条性命,一个皮包”的庸俗卑琐人生的批判,体现了小市民、小知识分子

灰色而卑琐人生的典型形象。

? 作者刻画了潘先生的病态人生,既是

对潘先生自私卑琐人生的批判,也是对军阀混战社会的批判。

(4)分析小说的现实主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