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二节第2课时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8/16 0:26: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变化与X值的变化可得出结论。(3)根据题给信息可知X值越大,其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在所形成的化合物中为带负电荷的一方,由X(S)=2.55,X(N)>X(C)=2.55知,共用电子对偏向N原子。(4)根据表中数据的变化规律可得X(Br)<X(Cl),因此X(Br)与X(Al)的差值要小于X(Cl)与X(Al)的差值,故AlBr3中的化学键为共价键。(5)根据X值的变化规律,X为最小值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左下角,但要注意放射性元素除外,故为Cs(铯)。

答案 (1)0.93 1.57 2.55 3.44 (2)原子半径越大,X值越小 (3)N (4)共价键 (5)Cs

10.开发新型储氢材料是开发利用氢能的重要研究方向。

(1)Ti(BH4)3是一种储氢材料,可由TiCl4和LiBH4反应制得。

①基态Cl原子中,电子占据的最高能层符号为 ,该能层具有的原子轨道数为 。

②Li、B、H元素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 。 (2)金属氢化物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储氢材料。

①LiH中,离子半径:Li+ (填“>”“=”或“<”)H-。 ②某储氢材料是短周期金属元素M的氢化物。M的部分电离能如表所示:

I1/(kJ·mol-1) I2/(kJ·mol-1) I3/(kJ·mol-1) I4/(kJ·mol-1) I5/(kJ·mol-1) 则M是 (填元素符号)。

解析 (1)①Cl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7,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5,由此可得基态Cl原子中电子占据的最高能层为第三能层,符号为M,该能层有

738 1 451 7 733 10 540 13 630 1个s轨道、3个p轨道、5个d轨道,共有9个原子轨道。②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电负性越大,非金属性最强的是H元素,其次是B元素,最小的是Li元素,所以Li、B、H元素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H>B>Li。(2)①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锂的核电荷数为3,氢的核电荷数为1,Li+、H-的核外电子数都为2,所以半径:Li+<H-。②该元素的第三电离能剧增,则该元素属于第ⅡA族元素,为Mg元素。 答案 (1)①M 9 ②H>B>Li (2)①< ②Mg

能力提升

11.电离能是指1 mol气态基态原子(或阳离子)失去1 mol电子形成1 mol气态阳离子(或更高价阳离子)所吸收的能量。现有核电荷数小于18的元素A,其电离能(单位为eV·mol-1)数据如下。

电能离 电能离 I1 7.64 I7 224.9 I2 15.03 I8 226.0 I3 80.12 I9 327.9 I4 109.3 I10 367.4 I5 141.2 I11 1 761 I6 186.5 (1)外层电子离核越远,能量越高,电离能越 (填“大”或“小”);阳离子电荷数越高,再失去电子时,电离能越 (填“大”或“小”)。 (2)上述失去的11个电子分属 个电子层。

(3)失去11个电子后,该元素原子核外还有 个电子。 (4)该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是 。

解析 (1)电子离核越远,能量越高,受原子核的引力越小,越容易失去,则电离能越小;阳离子电荷数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越大,越难失去电子,则电离能越大。(2)根据题中数据,I1、I2较小,I3突然增大,说明最外层有2个电子,I3到I10变化较小,但I11突然增大,说明次外层有8个电子,则失去的11个电子分属3个电子层;又由于核电荷数小于18,所以A为

Mg。(3)Mg元素的原子失去11个电子后,还有1个电子。(4)Mg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Mg(OH)2。

答案 (1)小 大 (2)3 (3)1 (4)Mg(OH)2

12.第一电离能(I1)是指气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