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7/29 10:16: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
严重的草原盐碱化,诱发的碱性沙尘暴,对生态安全造成极端威胁。由于盐碱的特殊性,增加了盐碱化草地改良治理的难度,因此,行之有效的盐碱化草原改良治理措施成为东北地区草原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中的迫切需要。
2、提高区域产量,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需要
饲料用粮占据我国粮食消耗的很大部分,发展草产业有利于缓解饲料用粮对粮食生产的压力,是对粮食安全的补充和支持。大力发展草产业,把人们不能直接利用的牧草转化为肉和奶等动物性食品,相对降低人们对谷物的需求,不仅是改善我国人民膳食结构迫切而长期需求,亦是维护我国食物安全重要组成部分。
保障我国人、畜的食物安全是关系到2l世纪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据测算,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16亿,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5hm,单靠有限的耕地满足16亿人口的食物需求具有很大的困难。再加上我国现在的畜牧业产业结构属耗粮型畜牧业,猪肉占总肉类的70%,用于饲料粮食消耗已达粮食总产量的30%以上,预计下个世纪初我国每年需2.55亿吨的饲料粮,饲料粮供应将出现很大的缺口。以增加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进而增加粮食产量来解决我国的食物安全问题,不仅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还会带来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而大力发展以草地农业为主体的营养体农业,实现耗粮型畜牧业向节粮型畜牧业的转变是保障国家食物安
-
2
-
全的重要措施。依靠优良牧草品种,充分利用国土资源,改良天然草地,发展农区草地畜牧业,实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草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的调整,拓宽食物生产系统的范围,延长农业产业链,藏粮于地,藏粮于草,增加奶肉蛋供应,减少化肥施用对环境的污染,维护国家的食物安全。据测算,如果以全国可利用草地的8%建立丰产人工草地,以耕地面积的20%(不适宜农耕的山地,以及林间果下等)种植饲料作物,可增加相当于数亿亩耕地的产出。牧草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和繁育是发展草地农业的基础和保证,本项目的实施可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食物安全保障提供保障。
3、保障地方经济发展,促进草地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东北寒温带草原水热条件较好,很适宜牧草的生长发育,因此,草原集中连片,广袤千里,不但草原类型丰富(疏林草原、草甸草原、沼泽草甸、盐生草甸、灌丛草原、旱地草甸等),而且产量高,草质优良。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优良牧场。曾繁育了许多优良牲畜,在马群中主要有蒙古马、三河马、鄂伦春马、黑龙江马、马、金州马等;在牛群中主要有三河牛、草原红牛、延边黄牛、复州牛等;绵羊主要有蒙古羊、三北羊、东北细毛羊等;山羊主要有蒙古山羊、辽宁绒山羊等。此外在内蒙东部还有骆驼。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70%以上的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三化”,草产量减少了40-90%,杂草、毒草和光斑盐碱地蔓延,草地承载能力急剧下降,草地畜牧业生产
-
-
水平持续降低。本项目的羊草良种繁育基地的建设,为人工草地建设和半人工草地的恢复,提供优良的种源,有利于促进东北草地畜牧业发展。
4、促进草业科学发展,提高科学技术进步水平的需要 长期以来,由于对草业的认识和投入不足, 致使牧草良繁体系与监督体系不健全, 产、加、销体系尚未形成, 牧草种籽生产规模小, 质量检测手段落后, 质量差, 加工滞后, 自给能力弱, 而且很难满足国内市场需要,更谈不上进国外市场。
我国的牧草育种工作和良繁体系的建立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及现有牧草品种都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目前畜牧业和草业快速发展的急迫需求。受制于牧草育种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缺乏,牧草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标准、牧草良种评价标准、牧草种子生产技术规程、牧草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等均未得到科学、系统和完善的建立,成为牧草育种、良种繁育、种子生产和干草生产等环节的严重掣肘,迫切需要改变目前这种的无序局面。本项研究针对生产上对羊草良种的需求,进行羊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和盐碱化土地环境中,就其良种种子生产技术和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