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宽度教学设计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5/19 19:42: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谤议不胜寒,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宽度教学设计

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 曾昭曙

一、 设计理念

王昌龄作为唐代诗坛上的一个特殊人物,七绝尤为出色,可与李白“争胜毫厘”,故被后人冠以“七绝圣手”;他开馆授徒,传授作诗方法,培养诗才,时人称之为“诗家夫子”。他还潜心研究总结诗歌创作理论,著有《诗格》、《论文意》、《十七势》,提出了许多独具匠心的诗论观点,尤其是首先提出了诗歌的“意境概念”,是众多唐朝诗人中少见著有诗歌理论的人。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唐朝诗歌“风骨”的代表,却在小学教材中,鲜见他的作品。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在十二册小学语文教材中,只有《芙蓉楼送辛渐》一诗,而且还不是单列一课重点学习,而是作为古诗词背诵之一列入六年级下册毕业复习,背一背而已,而李白的诗作有五六首(有的只选了一两句),有的作为重点,单列学习。王昌龄在小学教材中的尴尬地位,对于学生了解王昌龄,欣赏其诗作,十分有限。

本课教学设计便是要借助王昌龄小学教材中唯一诗作《芙蓉楼送辛渐》,将《小学古诗词必背七十首》中王昌龄入选的三首诗《从军行》《出塞曲》《芙蓉楼送辛渐》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王昌龄及其“三境”诗说,体会王昌龄诗歌独特之美。

二、宽度教学可建材料

1、殷璠《河岳英灵集》,于王昌龄诗前小序说:“奈何晚节不矜细行,谤议 沸腾,再历遐荒,使知音者叹息”。王昌龄为什么要表达“一片冰心在玉壶”?是因为有人对他人品的攻击,以至于“谤议沸腾”,带来了恶毒的效果——不少“洛阳亲友”叹息,认为王昌龄就是一个“人品有问题”的人。

2、王昌龄的“三境说”。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三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像,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外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在王昌龄看来,物境是指自然山水境界,情境是指人身经历的境界,意境是指内心意识的境界。以《芙蓉楼送辛渐》为例,寒雨、楚山,乃物境,是实实在在在送别辛渐时所看到的景物;而作者在送别辛渐时的悲伤、孤独之感,便是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和情感,乃情境;诗人借此首诗来标明自己“冰心”般的高雅志趣和“玉壶”般的高洁品行,乃意境。王昌龄一生的遭遇和结局都非常悲惨,内心不知有多少欲发之怨,难言之痛,但细品其诗,所看到的是怨微不露,哀痛不伤。无论是边塞诗、山水诗还是送别诗、乡愁诗,都是如此,旷达、豁朗,少抱怨,这可能就是王昌龄追求境界。

3、在王昌龄所有诗中有三首跟辛渐有关,分别是《别辛渐》“别馆萧条风雨寒,扁舟月色渡江看。酒酣不识关西道,却望春江云尚残”;《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二》“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这三首诗有什么关联?在教学中,三诗可以怎样共建?

4、王昌龄的七绝成就倍受后人青睐,这与他的七绝具有高度的转折艺术技巧分不开。纵观选入《中小学必背古诗70首》王昌龄的三首诗《从军行》《出塞》和《芙蓉楼送辛渐》,都具有明显的转折艺术。《从军行》《出塞》第一二句都是写戍边将士戍边之苦、思亲之悲,语调低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然后,笔锋一转,三四句语调高昂、豪迈,意境开阔,“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先抑后扬,对比强烈,给读者视觉、听觉、感觉以冲击。同样,《芙蓉楼送辛渐》开头两句写送客的环境,“寒雨连江”“楚山孤寂”,十分伤感、孤独;第三句却突然落笔于千里之外,表达自己冰清玉洁的操守,使得诗的意境开阔,情绪高昂,更上一层楼,正能量十足。“每至落句,常须含蓄,不令语尽思穷”,王昌龄在《诗格》中说。王昌龄的首句,往往骤响易彻,极少平起。起句既已高险,结句又须意味深长,含蓄不尽,这就要求转折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