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宏观)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9 9:14:2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价格水平上升到1.2,LM方程如何变化?

2、(1)如果消费需求C=100+0.8Yd(这里Yd

为可支配收入),投资需求I=150-6r,税收Tx=50,政府支出G=40,求解产出市场均衡的IS方程。

(2)如果经济的名义货币供给为150,货币需求为0.2y-4r,在P=1时,LM方程为y=750+20r;在P=1.2时,LM方程为y=625+20r;在P=1.5时,LM方程为y=500+20r,求解在1、1.2和1.5的价格水平下使产出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到达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 (3)如果在P=1的价格水平下,名义货币供给从150下降到125和100,货币市场与市场的均衡有何变化?

3、假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函数为14-0.08N,这里N是劳动投入量。

(1)当P=1,单位劳动的名义工资分别为4、3、2、1美元时,劳动力需求各为多少?

(2)给出劳动力需求方程。

(3)但P=2时,在名义工资分别为4、3、2、1美元时,劳动力需求各为多少? 4、假定劳动力供给函数为140+5W P(1)当P=1,W=4、3、2、1时,劳动力供给各为多少?

(2)若价格水平上升为2,(1)中各名义工资水平下的劳动力供给各为多少?

5、假定经济的短期生产函数是y=14N-0.04N,劳动力需求憾事是Nd=175-12.5(W/P),劳动力供给函数是Ns=70+5(W/P)。

(1)在P=1和P=1.25的水平下,求解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就业量。

(2)求解P=1和P=1.25水平下经济的短期产出水平。

6、假定产品市场上消费C=90+0.80Yd,投资I=150-6r,税收TX=100,政府支出G=100;货币市场上,名义货币供给M=160,价格水平P=1,货币需求函数为0.2y-4r。劳动力市场的假定如第5题所述NS=70+5(W/P),Nd=175-12.5(W/P);

2

古典总供给曲线为y=14N-0.04N。试求: (1)当P=1时,均衡产出y,利率r,就业量N及名义工资W水平。

(2)在价格水平保持不变时,增税20美元,货币与产品市场的均衡如何变化?

(3)计算由于增税引起的价格水平的变化,已经价格水平的变化对LM曲线的影响。 (4)计算利率水平的变化。

(5)比较在不同价格水平下C、I、G在国民收入中的构成。

(6)求解不同价格水平下的名义和实际工资。 7、经济的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为700亿美元,在P=2时,总需求等于总供给。IS方程为y=1000-30r,这里C=30+0.8Yd,I=150-6r,TX=100和G=100。LM曲线为y=500+20r,这里M=200,P=2,货币需求为0.2y-4r。试问:

(1)当政府支出增加15亿美元,总需求扩大、价格水平上升到2.22时,IS、LM方程如何变化? (2)求解在P=2和2.22水平下的利率、C和I水平。

2

(3)政府支出的增加对产出构成有何影响? 8、假定短期供给函数为y= 14N-0。04N,劳动力需求Nd=175-12.5(W/P);劳动力供给Ns70+5W。劳动者预期P=1的价格水平会持续下去。如果经济开始时位与1000的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价格水平为1;名义工资为6美元;实际工资为6美元;就业量为100。试问:

(1)当政府支出扩大使总需求曲线右移,总产出增加,价格水平上升到1.10时,就业量、名义工资、实际工资有何变化?

(2)当工人要求增加10%的名义工资(因为价格水平上升了10%)使总供给曲线左移,总产出下降,价格水平上升到1.15时,就业量、名义工资、实际工资有何变化?

(3)什么是长期的实际产出、实际工资和就业量?

(4)为什么实际产出会超过1000美元的充分就业产出水平?

六、分析题

2

1、试说明总需求曲线推导过程。 2、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 3、主流学派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如何得到的?

4、试推导古典的总供给曲线。

5、主流经济学派是如何利用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来解释宏观经济运行的?

6、假定工人同意在一年的时间里,可以按劳动力供给曲线上的名义工资水平提供相应的劳动供给,试问:

(1)当一年内价格水平从P0增加到1.05P0、再到1.1P0时,劳动力供给曲线将如何变化?

(2)当价格水平按(1)中的假定上升时,劳动力需求曲线将如何变化?

(3)经济的实际就业水平又将如何变化? 7、延续上题中的假定,如果就业量N0、N1、N2分别对应于实际产出水平y0、y1、y2,以价格水平为纵轴,实际产出为横轴,画出短期的总供给曲线AS;当一年后工人意识到价格水平从P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