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简答题题库 16陈乐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7/14 5:29:2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分析化学

9、荧光与磷光发光机制有何不同,什么条件下可以观察到磷光?

答:荧光:由第一激发态单线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个振动能级发射的光; 磷光:由第一电子激发三线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各振动能级发射的光; 处于激发三线态的分子常常通过无辐射的过程失活回到基态,因此在室温下很少呈现磷光,只有通过冷冻或者固定化而减少外转换才能检测到磷光。 10、什么是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发射光谱的特征有哪些?

答:激发光谱:指不同激发波长的辐射引起物质发射某一波长的相对效率。 发射光谱(荧光光谱):表示在所发射的荧光中各种波长组分的相对强度. 荧光光谱的特征

a.Stokes位移: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之间的波长有差值。 λ发射光谱> λ激发光谱 (振动弛豫消耗了能量)

b.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电子跃迁到不同激发态能级,均回到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再跃迁回到基态,产生波长一定的荧光。

c. 镜像规则:通常荧光发射光谱与它的吸收光谱(与激发光谱形状一样)成镜像对称关系。

11、荧光分析法定量关系式? 答: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浓度的的关系

F ?Kc

浓度高时, F与C不呈线形关系,有时C增大, F反而降低,有时发生荧光猝灭效应 12、

第十一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1、影响IR峰位因素 答:(1)内部因素:

1)诱导效应(吸电效应):使振动频率移向高波数区 2)共轭效应: 使振动频率移向低波数区

3)氢键效应:使伸缩频率降低。分子内氢键:对峰位的影响大不受浓度影响;分子间氢键:受浓度影响较大,浓度稀释,吸收峰位发生变化 4)杂化的影响:杂化轨道中s轨道成分↑,键能↑,键长↓,υ↑

29

分析化学

5)分子互变结构 6)振动偶合:

7)费米共振:振动的倍频与另一振动的基频接近是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强的吸收峰或裂分。

2.外部因素:受溶剂的极性和仪器色散元件性能影响 溶剂极性↑,极性基团的伸缩振动频率↓ 色散元件性能优劣影响相邻峰的分辨率 2、红外的原理。

3、红外中指纹区和特征区特点以及作用?

答:(1)特征区(特征频谱区):4000~1250cm-1的高频区。 包含H的各种单键、双键和三键的伸缩振动及面内弯曲振动 特点:吸收峰稀疏、较强,易辨认。特征峰常出现在特征区 (2)指纹区: 1250~400cm-1的低频区

包含C—X(X:O,H,N)单键的伸缩振动及各种面内弯曲振动 特点:吸收峰密集、难辨认→指纹。相关峰常出现在指纹区 4、基频峰,泛频峰

答:基频峰:分子吸收一定频率红外线,振动能级从基态跃迁至第一振动激发态产生的吸收峰;(即V=0 → 1产生的峰)

倍频峰:分子的振动能级从基态跃迁至第二振动激发态、第三振动激发态等高能态时所产生的吸收峰;(即V=1→V=2,3- - -产生的峰) 5、吸收峰减少的原因,吸收峰增多的原因

答:减少的原因:①振动形式是非红外性振动,在谱图上不出峰。 ②不同振动因频率相同而简并;

③振动频率超出仪器检测范围而无法分辨。

增多的原因:倍频,组合频产生的吸收峰;振动偶合或费米共振。 6、红外光谱产生条件

答:①红外辐射能量必须与分子的振动能级差相等。 ②欧几句必须发生变化。只有红外性振动才能产生吸收峰。 7、吸收峰强度影响因素

30

分析化学

答:(1)振动过程中偶极矩的变化

1)化学键连有原子电负性的大小:电负性差别↑, Δμ ↑,峰↑ 2)分子的对称性:完全对称的结构,Δμ=0,产生红外非活性振动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