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新改版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018苏教版三年级语文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5/17 2:53:4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⑦你喜欢这样的枫林吗?喜欢这样的枫叶吗?通过朗读把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吧。(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4.回读整首诗。 5.总结方法。

(1)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古诗的呢?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小结。

(3)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领下经历学习古诗的过程。让学生反复诵读,做到字正腔圆,音韵流畅。引导学生读诗想象画面,在自主探究中感悟诗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过渡:秋天是美丽的,在诗人眼中秋天也是悲凉的,总是能引起人们的无限愁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古诗——《夜书所见》。

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3.回忆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先请同学来介绍一下你搜集到的诗的背景资料。 4.理解题目。(书:写。所见:看到的。) 5.出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 (1)练习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一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6.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7.检测古诗朗读情况。

(1)指名读,教师相机纠正字音。 (2)学习多音字“挑”。

(3)请小组同学来读,读出节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4)听录音,再读古诗,学习朗读。 8.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感悟前两句。

①一边读古诗的前两句,一边观察课文插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②理解“动客情”。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③创设情境:(播放音乐)萧萧的秋风吹下梧桐叶,江边寒气逼人,作者孤独一人行走在江畔,假如你就是这位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情?

④拓展诗句,促进朗读。

导读:自古逢秋悲寂寥哇!从古至今,这“秋”就勾起了许多诗人的无限情思。(引导学生齐读

拓展的诗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陶渊明

小结:此时,思念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诗人不禁吟诵——(引导学生读出前两句) (2)学习后两句。

①读一读后两句,你又看到了什么画面?

②理解“知”。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作者是怎么知道小孩在捉蟋蟀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知”是料想的意思。)

③想象:孩子们还会玩些什么?

④走入角色:此时你就是诗人,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⑤指导朗读。

⑥小结: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情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总结的方法,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古诗,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在诗句的拓展链接中,深刻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

四、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配乐朗读。

2.个性朗读:自由读诗,将你的理解融入其中,将你体会到的情感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指生展示、评价,全班齐读。

3.指生试背古诗。

设计意图:用音乐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让情感升华。最后,熟读成诵,积累语言,感受古诗的内涵。

五、观察示范,指导写字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寒、径、斜、霜、送、挑。 2.引导学生独立观察,说一说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进行点拨。

寒:注意中间是三个横,竖和撇、竖和捺在书写时不能连成一笔。 径:第五笔是长点,右下部是“工”,不是“土”。 斜:第二笔是长点。

送:注意书写时的笔顺,最后写“辶”。 挑:注意“兆”的笔顺。

4.教师板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