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3、4情景式默写(背诵版)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7/9 23:58:3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必修3、4情景默写

编者:邓美凤、仇展华 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

9.李清照在《声声慢》中“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写酒气抵挡不住晚风带来的寒意,更遣不散积聚在词人心头的寒意。

10.李清照早年曾寄给赵明诚一首词《一剪梅》,其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而现在自己漂流江南,看到北来的大雁,就自然地吟诵“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词人把悼亡之意、思乡之情与家国之痛融合在一起了。

11.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几句,写黄花满地,身心憔悴。既是写花,更是写人;既是惜花,更是自伤。

12.《声声慢》中“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两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用口语化的词句,异常贴切地将词人那孤凄、无聊、苦闷、激愤、无望的复杂心绪极其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13.古人写“愁”的诗句很多,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清照却不说愁之无尽,而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只说自己愁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如何包括得尽,化多为少,欲说还休,表面上嘎然而止,实际上愁情已倾泻无遗。

14.《声声慢》中突出的直抒胸臆的句子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两句: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的句子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借历史影射现实,说朝廷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寄奴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句子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古讽今,写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妄想效仿汉代大将霍去病那样“封狼居胥”,结果却“赢得仓皇北顾”,狼狈不堪。借以告诫南宋统治阶级不要重蹈覆辙。

第 5 页 共 5 页

必修3、4情景默写

编者:邓美凤、仇展华 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

☆☆荀子《劝学》

1.《劝学》中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思想一致以草为喻的语句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状况的语句是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荀子《劝学》中“_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_。”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劝学》中用雕刻作比,正面阐明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的语句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劝学》用“水”作比,从反面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的道理的句子是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9.荀子在《劝学》中从反面用蟹作喻强调学习必须专一的句子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0.《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一句常用成语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灞曞紑鍏ㄦ枃<<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