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5/24 2:45: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官去感知外部世界以及人自身的存在,形成关于人与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感觉经验;另一方面,人要以自己的理性思维去把握世界的“本质”、“规律”,形成关于人与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律性的认识。
从逻辑的层面来看,由个别上升到一般的归纳逻辑和关于概念发展的逻辑内涵两种新逻辑,深刻地显现了感性与理性之间的矛盾。
2、表象的存在与概念的存在(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偶然与必然) 全部感性的存在表现为表象的存在,全部理性的存在表现为概念的存在。感性与理性的矛盾所构成表象与概念的矛盾。主体具有感性和理性,所以主体把握任何一个经验客体时候,它把客体把握一个存在和非存在的矛盾的存在。表象存在表现为现象的、个别的、特殊的、偶然的存在;概念存在表现为本质的、一般的、普遍的、必然的存在。表象的存在与概念的存在的矛盾使得我们经验对象把握为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偶然与必然的存在。
我们把世界区分为两大类存在:意识外的存在和意识界的存在。“表象”与“对象”的关系,是以“映像”为中介的。如果说映像是把对象移入到头脑之,表象则是在头脑中不断地“唤醒”已经移入人的头脑的种种关于对象的映像。
3、表象与思想的矛盾运动(认识的深入)
人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运动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表象与思想的矛盾运动。人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不是人的两种机能,它还是文化的产物。马克思说:“人的五官就是整个世界历史的产物”。人的感性和理性及表象和思想不是前后和分阶段的,而是伴随人认识始终。马克思
说,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混沌的整体的表象(思维把握表象,重复式的实践)—感性的具体(概念围绕表象旋转,处于概念名词阶段);形成片面的抽象思维规定(思想蒸发表象,改良式的实践)—理性抽象(至少联想、想象,表现为逻辑范畴);达到“许多规定综合”和“多样性统一”—理性具体(思想创造表象,创造性的实践,逻辑范畴的运动)。
只有思想蒸发表象,才能进行改良的实践活动。只有思维创造了表象,才能进入到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人们往往通过学习掌握了思维的片面,很难达到思维创造表象。
4、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思维蕴含着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绝对
性与相对性、暂时性与终极性)
理性思维的自身的矛盾性。恩格斯说:“思维的每次现实和个别的实现都是有限的、非至上的;按照思维的本性、思维的可能、思维的终极目的来说,思维又是无限的、至上的。”我们在经验水平上,把对象把握为确定的存在,而在反思的层面,我们把对象把握为非确定性存在。歌德说:“人们只在知识很少的时候才有准确的知识,怀疑会随着知识一道增长”思维就是在确定和非确定性、相对与绝对、有限与无限中把握对象。形成了人类思维的两种逻辑: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
人类永远寻求一种绝对性的东西。恩格斯说:常人,“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其余都是鬼话。”黑格尔说:“人要达到全体的自由,但是全体的自由要诉诸各个环节的必然性。”人类任何的认识都是一种偏见。但是另一个方面,正如解释学的一个命题所说的“合法的偏见”。
大学生往往“相对”看成是绝对的相对,理论和实践中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行为中的无政府主义,不承认相对中的绝对。在你自己时代的认识水平上,这种合法的偏见,就是你这个时代的合法的认识,它具有绝对性。而在历史的展开意义上,它只不过是一种合法的偏见,因此,它又是一种相对性。
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同样构成了有限和无限的矛盾。无限是理论思维把握的一种矛盾的产物,在人的思维与经验的矛盾中,思维必然超越经验的有限性,而达到思维把握的无限性。黑格尔说:认识的“无限不是有限的叠加,而是有限的本身是真正的无限。无限是过程的无限。”它才构成了哲学史上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不同水平的斗争,两者主要的分歧是:经验和理性何者为知识的源泉和准则。
5、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经验、超验、先验、体验)
经验分裂的自我意识:经验与超验(古代);经验与先验(近代);经验与体验(现代);在与在者(本体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