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敏思警句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0 0:41: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 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出自《颜氏家训 · 勉学》。

意思是:学习就象种植果树,春天开花,谈天结果。

※ 学者必志于大道。

——出自(宋)杨时《二程粹言上 · 论学篇》。 意思是:为学的人应该立志为大义而献身。

※ 学者不长进,只是好己胜。 ——出自《陆象山集 · 语录》。

意思是:学习不能长进的原因,是自以为是,骄傲自满。

※ 学者不长进,其病根只在护短,恐人笑己之不知也。一笑即耻,而终身之笑,顾不耻乎?

——出自《格言联璧 · 学问类》。

意思是:学习的人没有进步,其根本原因在于护短,怕别人笑话自己无知。既然笑话一次是耻辱,被人笑话一辈子难道就不是耻辱吗?

※ 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

——出自(三国 · 魏)徐干《中论 · 治学》。

意思是:作学问的人,不怕学识不渊博,而怕志向没有确立。

※ 学者不患立志之不高,患不足以继之耳;不患立言之不善,患不足以践之耳。

——出自《薛方山纪述 · 上篇》。

意思是:作学问的人不怕志向立得不高,就怕不能持之以恒;不怕作品里的话说得不漂亮,就怕自己不照着去做。

※ 学者不可不通世务。

——出自《琼琚佩语 · 政术》。

意思是:作学问的人不可以不顺时代潮流。

※ 学者不自着实理会,只管看人口头言语,所以不长进。 ——出自《陆象山集 · 语录》。

意思是:学习不能长进的原因在于,自己不肯动脑筋理会书中的要旨,只是人云亦云。

※ 学者大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气轻则以未知为己知,未学为已学。

——出自《近思录集注》卷二。

意思是:学习要树立大志,没有大志就容易自满,自满了就不易有长进了。学习要有勇气,缺乏勇气,不懂的东西会自以为已经懂了,没有学到的东西会以为已经学到了。

※ 学者当务实,一有近名之心,则大本已失,尚何所学哉? ——出自(宋)杨时《二程粹言 · 论学篇》。

意思是:为学的人应在真才实学上下功夫,一有贪虚名的念头,就失去了根本,还能学什么呢?

※ 学者当自树其帜。

——出自(清)郑板桥《与江宾谷江禹九书》。

意思是:学习的人应当努力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 学者读书穷理,须有实见;然后验于身心,体而行之。 ——出自(清)张伯行《薛敬轩先生传》(引欧阳修语)。

意思是:学习读书应当深究道理,必须有自己切实的见解,然后检验自己的身心、言行,身体力行。

※ 学者读书,先于易晓处沉涵熟后,切已致思,则他难晓者,涣然冰释矣。若先看难处,终不能达。

——出自《陆象山集 · 语录》。

意思是:学者读书应先易后难,等到领会清楚后,再反复钻研,其他难懂之处,也就象冰那样熔化开了。如果先从难处入手,最终不能得到好的效果。

※ 学者工夫,宁下而勿高,宁沉而勿浮。 ——出自(明)胡居仁《居业录 · 学问》。

意思是:学习的方法,必须扎实,不能好高骛远;必须深入思考,不能浮在表面。

※ 学者工夫,须要极细密,越细密越广大。 ——出自《枫山章先生语录 · 学术类》。

意思是:学者的工夫在于要特别的精细周密,越精细周密就越博大精深。

※ 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出自(宋)司马光《答孔文仲司户书》。

意思是:学者贵在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而不仅仅是了解知识。

※ 学者能集众长,合而为一,若易牙以五味调合则为全味矣。 ——出自(明)谢榛《四溟诗话》。

意思是:如果学习能博采各人的长处,合而为一,就象古代易牙把五味调合在一起,显得更有味道了。

※ 学者切不可以富贵为大事。

——出自(清)黄宗羲《明儒学案》。

意思是:学习的目的,万不能仅仅就是为了求得个人的富贵。

※ 学者舍其固有,而求之外铄,何异提灯乞火矣!

——出自《朱舜水集 · 虚灵不昧》。

意思是:学者如果放弃自己本有的东西,去追求表面的华美,这和提着灯向别人家乞求火有什么两样呢?

※ 学者始患其不鹅进,后患其不鹅出也。 ——出自(清)王有光《吴下谚联》。

意思是:学习的人开始读书时怕钻不进去,钻进后又怕跳不出来。说明读书要钻得深,领会书中要旨,但不生吞活剥,死搬硬套。

※ 学者用功,须是渐进而不已,日计不足,岁计则有余,若一曝十寒,进锐退速,皆非学也。

——出自《朱舜水集 · 题安积觉逐日功课自实簿》。

意思是:学习应该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样每天虽然进步不多,但时间久了,知识自然会丰富起来。假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进步快,退步也快,都称不上是学习。

※ 学者先要会疑。

——出自《近思录集注》卷三。

意思是:治学首先要善于对书中提出怀疑,惟有如此,才会思考。

※ 学者学所以为人。

——出自(清)黄宗羲《宋元学案》。 意思是:求学就是学怎样做人。

※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出自《礼记 · 学记》。

意思是:学习的人有四种失误,必须教育他知道:一是学习贪多,消化不了;二是学得太少,不够消化;三是光靠向老师请教,自己不动脑;四是自己独自思考而不向别人提出疑问。

※ 学者有所言而不著乎心,不见乎行,则其所闻,固自他人之言耳,于己何与焉?

——出自(宋)杨时《二程粹言 · 论学篇》。

意思是:求学的人虽然有所见解,但不存放在心上,即使听了老师的教诲,又不见之于行动,那还是人家的主张,这些话对自己又有什么帮助呢?

※ 学者有益,须是日新。

——出自(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意思是:作学问的人要有所进步,必须每天都能学到新的知识。

※ 学者之病,最忌自高与自狭。

——出自(清)方正学《赠俞子严溪喻》。

意思是:求学人的毛病,最怕的是自高自大,胸怀狭窄。

※ 学者之患,莫大于自足而止。

——出自(清)黄宗羲《宋元学案》。

意思是:求学的人最怕的是因自满自足而停止前进。

※ 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出自《抱朴子 · 崇教》。

意思是:求得广博的学问,在于孜孜不倦;能孜孜不倦,是由于有坚定的志向。

※ 学之染人,甚于丹青。

——出自《太平御览 · 历学篇》。

意思是:学习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比丹砂青靛染物的效果还要明显。

※ 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出自《朱子语类》卷十三。

意思是:学得广博,不如掌握其要旨;掌握其要旨,不如切切实实地去实践。

※ 学只要鞭辟近里。

——出自《论语 · 卫灵公 · 程颢注》。 意思是:学习要学得深刻、透彻。

※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出自《荀子 · 儒效》。

意思是:求学的人能把学到的道理用于指导行动就可以了。

※ 询问者智之本,思虑者智之道也。 ——出自(汉)刘向《说苑 · 建本》。

意思是:询问别人,是增进知识的办法;常常用脑思考,是促进智慧的方法。

※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出自(宋)朱熹《读书之要》。

意思是:读书的关键,那就是循序渐进,反复阅读,专心思考。

※ 仰高山,慕景行。

——出自《三国志 · 魏书 · 杜畿传注》。 意思是:仰慕有高德、有明智行为的人。

※ 业广因功苦,拳拳志士心。 ——出自(唐)孟简《惜分阴》。

意思是:所以能取得渊博的学问,都是用心苦读的结果;有志之士对追求功业始终怀着恳切的心情。

※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出自(唐)韩愈《进学解》。

意思是:精通学业在于勤奋,学业的荒废由于游戏玩乐;事业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事业的失败由于因循随意。

※ 一日不书,百事荒芜。

——出自(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 · 古人引用谚语》。 意思是:若是一天不读书,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了。

※ 一日不学则心坠,一时不敬则心放。 ——出自(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意思是:一天不学习意志就堕落,一时不谨慎心意就放纵了。

※ 一时劝人以言,百世劝人以书。 ——出自《格言联璧 · 惠吉》。

意思是:用语言能劝导别人一时的进步,用书本能教育人家一世的进步。

※ 宜力学为砻斫,亲贤为青黄,睦僚友为瑶金。 ——出自(唐)刘禹锡《犹子蔚适越戒》。

意思是:应当努力学习来磨励自己的才能;应当把亲近贤者看成一生最大的乐事;应当把和同事的和睦相处,看成象瑶玉黄金那样宝贵。

※ 以富贵骄人者,固不美矣;以学问骄人者,其害岂小哉! ——出自(宋)杨时《二程粹言 · 论学篇》。

意思是:因为有钱有势而看不起别人,这固然不是美德;因为自己学识渊博而看不起别人,这种危害难道还小吗?

※ 以积货财之心积学问,以求功名之心求道德。 ——出自《格言联璧 · 惠吉》。

意思是:以积累财富一样心情去积累学问;以求取功名一样的心思去求取道德。

※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出自《论语 · 泰伯》。

意思是:向不如你的人请教,向比你知道得少的人请教。

※ 以书为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 ——出自《战国策 · 赵策》。

意思是:按照书本上的方法来驾车的,就不能够完全合乎马的脾气;用古人的章法来约束今天的人们,就不能通达事物的变化。此句是批评教条主义。

※ 盈乎万钧必起于锱铢,竦秀凌霄必始于分毫。 ——出自《抱朴子 · 博喻》。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