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海市初三语文一模定稿B卷(含答案)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11:42: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上海市初三语文质量测试(B)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0分)

(一)默写(15分)

1.晴川历历汉阳树, 。 (《黄鹤楼》) 2.马作的卢飞快,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 ,尘暗旧貂裘。 (《诉衷情》) 4.人面不知何处去, 。(《题都城南庄》) 5. ,故克之。 (《曹刿论战》)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6—7题(4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万籁”是指 。(2分) 7.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表现禅院幽美纯静、自由平和、自然高远的禅趣。 B. 全诗以静显静,构成了幽深奇静别有韵味的意境。 C. 尾联妙笔传神,以动衬静,映衬出僧人充实的生活。 D.诗人寄情山水,忘却世俗,流露出浓厚的禅隐倾向。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8.本文的作者是 朝的 (人名)。(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上海市初三语文质量测试B卷 1

A.方仲永幼时聪明过人而后来泯然众人的原因是父亲“不使学”。 B.揭示了当时社会大多贫困家庭因为无从受教而造成的悲剧。 C.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D.本文题旨鲜明,叙事内容集中,层次分明,前后贯通,详略有度。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邴原戒酒

邴原①旧能饮酒,自行②之后,八九年间,酒不向口,单步负笈,苦身持力;至陈留③则

师韩子助,颖川则宗陈仲弓,汝南则交范孟博,涿郡则亲卢子干。临别,师友以原不饮酒,会米肉送原。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今当远别,因见贶饯,可一饮.宴。”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

【注释】①邴(bǐng)原:三国时魏国人。②自行:此指出门游学。③陈留: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④贶(kuàng):赐与。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 单步负笈( ) .

⑵今当远别( ) .

12.对“因见贶饯”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因为看见赐与的酒席 B.趁着给我饯行的机会

C.因而你们赐与我酒肉 D.借用临别赐与的饮食

13.文中画线句从学习的角度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⑴ ; ⑵ 。

二、现代文(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20分)

用艺术守望童年

①文化艺术是人类创造的共同精神财富。不管是文学、绘画、雕塑、建筑,还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都注重形象和审美,注重想象和创造,注重独特和个性……这些对于现在的少年儿童来说,实在是太需要了。

②但是,从目前的中小学教育来看,是在不尽如人意:美术课,相当数量的学校停留在“依样画葫芦,看谁画得像”的教育模式中;音乐课,除了难得的几次欣赏课外,大部分仍是唱歌课,“我来唱一句,大家跟着唱”;学生作文“千篇一律”,造句“惊人相似”;儿童表演“少年老成”,模仿广告倒是“活灵活现”……一系列现象都令人哭笑不得,也发人深思:孩子们的童心、童趣哪里去了?学生的“艺术细胞”哪里去了?我们又应该如何加强对他们艺术素养的培养?

③只有把艺术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他们感到艺术就在身边,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让他们长就一双艺术的“眼睛”,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加强,才会将

上海市初三语文质量测试B卷 2

艺术的真善美融入自己的品格之中。

④俗话说:“腊肉是熏出来的,艺术素养也是熏出来的!”确实,艺术教育就是要“熏陶”,就是要“耳濡目染”,就是要为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提高和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方法有好多好多:有的学校让儿童从小接触经典,与大师直接对话;有的学校从阅读入手,培养儿童对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有的学校在课间播放名曲,让优美动人的音乐提升孩子们的艺术素养;有的学校广泛开展儿童画创作活动,让学生体验艺术创作的快乐,插上想象的翅膀;有的学校要求每个班级的同学将自己的教室布置成一个充满艺术情趣的小天地;有的学校经常举办校园艺术节,举办“小歌手”、“小能手”比赛……

⑤上海市杭州路第一小学重视诗情意境的熏陶,形成了“诗歌教育”的办学特色。走进这所学校,楼道、长廊展示着师生的诗画新作,课堂上,教师让一首首犹如春风的小诗轻拂学生的心灵,播撒“真、善、美”的种子;少先队的“诗歌章”评选,学校的“诗歌艺术节”活动,课余的“小桔灯”诗社,启迪着孩子们的心智。“用心灵点亮诗灯,让生活充满诗意”,上海市杭州路第一小学把诗歌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艺术素养的提高。

⑥用美好健康的文化艺术守望孩子们的童年,让孩子们知道文化艺术是一种美妙的享受,让孩子们接触更适合他们的精神食粮。良好的引导,加之尊重孩子的兴趣与选择,他们才会从其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和智慧。

16. 第③段画线句“腊肉是熏出来的,艺术素养也是熏出来的”中,前一句中的“熏”可以

组成双音节词语 ,后一句中的“熏”可以组成双音节词语 。(2分) 17.作者在第②段中列举种种现象的意图是:⑴ ;

⑵ 。(6分)

18.第⑤段中列举上海市杭州路第一小学事例的作用是⑴ ;⑵ 。(6分) 19. 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文章围绕培养艺术素养要注重熏陶展开论述。 B.开篇指出文化艺术教育对少年儿童的重要性。 C.第②段列举艺术教育不良现象引出论述主题。 D.从列举正反事例来判断,论证结构为对照式。

20.请提一个“把艺术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去”的建议。(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0分)

我的好弟弟

①我的家在一个偏僻的山村,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我有一个小我三岁的弟弟。有一次,我为了买女孩子都有的花手绢,偷偷拿了父亲抽屉里五毛钱。父亲当天就发现钱少了,就让我们跪在墙边,拿着一根竹竿,要我们承认到底是谁偷的。我被当时的情景吓傻了,低着头不敢说话。父亲见我们都不承认,说那就两个人一起打,说完就扬起手里的竹竿,忽然弟弟抓住父亲的手大声说:“爸,是我偷的,不是姐,你打我吧。”父亲手里的竹竿

上海市初三语文质量测试B卷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