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7/15 11:21: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注重语言实践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怎样提高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达到与人文明和谐交流呢?笔者结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谈谈自己对口语交际的一些认识及教学建议。
什么是“口语交际”呢?笔者认为,口语交际是指以口头语言为载体而进行的交际双方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构成这一活动的主要是这样三个要素:一是交际主体,是指参与口语交际实践的人,包括听、说双方,而听、说双方也是不断变换的;二是交际载体,即人们说的话,简称话语;三是交际的环境,它包括说话的前言后语、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以及参与说话人的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等,简称为语境。我们只有抓住这三要素多做文章,才能加强口语交际的实践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实践能力。
一、体现交际主体的互动性
《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为此,我们要做到:
1.充分发挥角色的作用。
角色指的是交际主体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所显示的临时身份。发挥其作用,就是让学生真正体验实际生活的角色。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①角色地位的转换。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建立一种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做他们的听众、朋友,与他们一起讨论,一起聊天,让学生愿意和自己交流。②创设角色表
演的机会。小学生天性好动好玩,让他们表演,既能发挥他们的才干,又能很快促使他们进入交际情境。如“语文园地二”中的《我该怎么办》,就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全班内几位同学协作扮演爸爸妈妈、孩子、同学、要好的小伙伴等角色,表演出主意、劝说爸爸妈妈的过程;教师也可以参与角色的扮演之中,加强示范、指导的作用。
2.采用多种互动的形式。
口语交际必须通过大量实践锻炼,才能内化为能力。运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群体互动等多种形式,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在动态的交际中反复训练、体会、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如“语文园地七”中《该怎么做》,可以分组协作,让学生充分讨论“如果我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做呢?”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局面,将实际生活中各自所遇到的情况展示出来,议一议、演一演、评一评;还可将评议出来的好做法向家长汇报,让家长能体谅自己的诚实做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二、展现语境的情境性
《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因为生动、逼真的情境展现,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
1.联系生活,再现情境
丰富的日常生活是学生永远的话题,教师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拓展时空,再现多彩生活,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触发他们的灵感,使他们有话可说,“不吐不快”。如“语文园地一”中《春天在哪里》,在学生充分地找春天、画春天的基
础上,让他们将看到的春天、听到的春天说出来,画出来,甚至把以书籍、报刊杂志、上网收集的资料与画面展示出来,感受春天的美丽。
2.模拟生活,创设情境
借助音像、图片、表演、课件等手段,或教师极富感染的语言调动,创造特定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一种接近生活实际的交际环境,能促使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如二年级“语文园地三”中《我们身边的垃圾》,可以通过音像或课件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垃圾及其来源、去向等展现出来,让学生交流各自的发现、想法。还可将各自的想法进行设计、画出来,或制成模型,有价值的设想甚至向有关部门建议,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成功的快乐。
3.课外延伸,体验生活
课内情境教学有时可能受到客观因素的局限,而课外更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交际空间,适时地将课内向课外延伸,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