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5/23 3:17: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平台(包括学科教育必修课模块、学科教育选修课模块),专业教育平台(包括专业必修课模块、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专业复合选修课模块),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包括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模块、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模块),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实践教学必修课(基础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和实践教学选修课(综合实践模块、创新实践模块)),素质拓展平台(包括人文素养课程模块、科学素养课程模块、艺术素养课程模块和课外素质拓展模块)。

2.学时学分

实行学年学分制,学生的学习年限为4年,学生可提前一年或延期毕业,但在校时间最长不得超过6年,具体按学校有关文件执行。总学时数(理论+课内实践)2400—2600学时,总学分控制在170—190学分。每学期周课时数第1至第4学期不超过24课时,第5至第7学期不超过22课时。

理论课、实验课、上机课、体育课每18学时按1学分计算,学分最小单位为0.5学分,每门课的学分数原则上是0.5的倍数;实践教学平台课程,每1周计1学分。每项集中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原则上是1周的倍数;课程设置为两个学期、最终考核记一次成绩的课程,第一学期课程学分设置为0,第二学期课程学分设置为总学分数。

四、各类课程设置的具体意见

课程设置实行归口管理,参照学校现行情况执行。 (一)通识教育平台

通识教育平台是校级课程平台,面向各专业本科生开设,设置通识教育必修课模块,以拓宽基础、健全人格为目标,由思想政治教育、体育、外语、信息技术等类别的课程构成,由思政部、基础部、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提出意见,学校统筹安排;

(二)学科教育平台

学科教育平台是各二级学院专业群共享平台,原则上专业群内各专业开设课程相同,主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学科基础知识,理论课设置侧重于技术理论基础,为学生的专业课、实践课学习奠定基础,包括必修课模块和选修课模块。

(三)专业教育平台

专业教育平台课程是本专业课程平台,主要以培养本专业特定的专业能力为目标,包括专业教育必修课模块和专业教育选修课模块。

专业教育必修课模块是专业内各方向都必须掌握的课程,具体设置可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规定的专业核心课来设置。鼓励开设专业导论并列入专业教育必修课。

5

专业教育选修课包括专业方向课模块、专业复合课模块。专业方向课模块原则上根据社会需求开设2-3个方向,每个专业方向设置3门课程左右为宜;专业复合课模块是由其它教学单位开设的若干组与本专业有一定关联、可以帮助学生结合本专业课程形成复合能力的课程,每组通常由2至3门课程组成,课程应基本不需要系统的跨学科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课程之间相互联系和支撑,共同支撑某项跨专业能力的形成并能结合专业主干课程或专业方向课程形成复合能力。

(四)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课程设置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为目标,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由思政部统筹设计,各教学单位分别实施。

(五)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课程主要指各专业集中实践教学开设的课程和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由基础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和创新实践模块构成。基础实践模块和专业实践模块一般为必修环节;综合实践模块和创新实践模块可设计为选修形式,但每个模块都要有明确的选修要求。

(六)素质拓展平台

素质拓展平台包括人文素养课程模块、科学素养课程模块、艺术素养课程模块和课外素质拓展模块。要求文经管类学生选修一定学分的科学素养课程,理工类学生选修一定学分的人文素养课程,各类学生都可选修艺术素养课程。课外素质拓展模块主要包括第二课堂等校内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

五、相关说明 </

>>灞曞紑鍏ㄦ枃<<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