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教学案例集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7/13 9:05:0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特接触纸屑和棉球,观察他的反应,并进行相应的指导,用这种方法进行下去,几次治疗后巴比特就已经基本上消除了异食行为,恢复了健康状态.并且半年后再复查,巴比特也没有再复发异食行为。

案例18。幼儿入园焦虑案例

①:来园时,桐桐小朋友还没走进教室,就哇哇大哭起来,老师从他爸爸手里接过他的小手,他没有反抗,但是还是哭着,当他爸爸离开后,他赶紧跑到后窗口,一边哭一边说:“我在这里看我爸爸,爸爸从这里走过的。”

分析:

其实,那里根本看不到他爸爸的。但是,孩子就这么幻想着期待着。我没有破灭孩子的希望,对他说:“你可以在这里看爸爸的,但是你不能哭,你哭的话老师就不让你看。”他听了我的话,果然降低了哭声,但是还是会断断续续传来:“我爸爸等会来接我吗?”的哭声。我就对着他点点头,他也能很快的明白。等他情绪稍微稳定后,我就去开导他:“现在爸爸肯定在上班了,你看不到了,我们先玩游戏吧,等爸爸下班了,老师再让你看,好吗?”他很信任我,点点头,期待着爸爸下班的那一刻,暂时平息了他的哭闹。

②:君君小朋友在爸爸的牵领下,来到了教室,他一脸的迷茫,爸爸看到老师,放下手转身就走了。他没有一点哭闹的表现,当他爸爸离开后,他就原地蹲下来,低着头双手捂着脸,把小脸深深的埋藏。

分析:

这是一个特别胆小而内向的男孩,他不喜欢大声的宣泄,而是选择抗拒和沉默。当我走过去想把他抱起来,他劲很大,硬是不肯抬头看。我再想用力把他硬抱起时,他发出很小的哽咽声。我想,此时我想做的安慰对他来说是没用的,反而增强了他的抗拒心理。我想还是让他冷静些吧。于是,我尊重了他的意愿,就任他蹲在那里。他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一个姿势,在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再过去,我说:“君君,这样小脚会很酸的,来坐这里吧。”我边说边轻轻地拉起他的手,他见我也没有多大敌意,而且估计小脚也酸了。他就那样很温顺的顺从了,坐到了座位上。

③:阿彪不再孤单了

阿彪,男,6岁。有一个姐姐,大班孩子,父母做生意。

6岁的阿彪是刚刚转到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相对于同龄儿童来说确有不少特别之处,如:个子矮小,性格怪异,无缘无故打人,抢玩具,欺负同伴,常搞破坏,脾气暴躁等等。因此成了小朋友们的被告。在集体活动中,阿彪常会在座位上吵闹,打断老师的话,对正常的教学活动造成不良影响。班里另外一些家长为了不使孩子吃亏,就让自己的孩子不要跟阿彪学坏了,为此,小朋友们都不喜欢和他一起游戏,从此阿彪总是躲在角落很孤单。

案例19。攻击性行为

某中班男孩(化名鑫鑫),在班级里表现了强烈的攻击行为。具体表现如下: 1 散乱的,无目的的乱发脾气 2 争夺玩具,咬人,踢打同伴 3 自残行为

4 对年轻老师的欺负,不听从指导

其中,可能原因有:报复还击;无故挑衅、欺负他人;游戏纠纷;或许他人的物品;争夺空间等。

影响攻击的因素很多,在这里针对外部因素的直接导致攻击外部因素以及对攻击有影响的背景因素进行分析。

一 直接外因。

1、挫折 有段时间鑫鑫受冷落,轻视,情绪易激动,喜欢惹是生非来吸引同伴和老师的注意,对同伴进行攻击。这是孩子吸引旁人注意的方法。

2、挑衅 鑫鑫是个调皮的孩子,犯错误时,难勉会受到同伴的轻视或瞧不起,而伤害自尊,尤其是和他在生日,个头相当的男孩面前,有了敌意性偏见,从而进行报复,主要针对某些同伴实施攻击行为。

1、家庭环境冲突等问题。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婚姻冲突及家庭暴力与儿童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充满暴力攻击的婚姻冲突为儿童提供了一系列的不良的人际交往模式,儿童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及其后果,获得了人际交往的知识和不恰当的攻击解决策略。在社会学习过程中,父母在冲突中的行为和后果间接强化了儿童的错误观念:攻击行为是一种解决矛盾的可行行为,从而导致了儿童的攻击行为。

其一,鑫鑫的父亲是巡警,母亲是医生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