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纂修人研究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7/11 4:39:1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xvi] [明]王直:《抑庵文后集》卷三十六,《四库全书》本。 [xvii] 《明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71页。 [xviii] [明]王直:《抑庵文后集》卷九,《四库全书》本。

[xix] 王重民:《〈永乐大典〉纂修人考》,《文史》第四辑(1965年6月),第190页。

[xx] 《明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99页。

[xxi] [明]王直:《抑庵文后集》卷三十六《题姚治中墓碣铭》,《四库全书》本。

[xxii] 朱鸿林:《〈永乐大典〉纂修人考补》,《明人著作与生平发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7页。

[xxiii] [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42页。

[xxiv] 《长乐县志》,清同治乙巳(1869年)刻本。

[xxv] 朱鸿林:《明人著作与生平发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7、98页。

[xxvi] 《福建通志》卷四十“明贡生”,《四库全书》本。

《永乐大典》纂修人研究(三)

三、 庶吉士预修《大典》

对于纂修《大典》的人员问题,人们大都从个案研究作为切入点来进行搜集甄别,这是件异常辛苦的事情。除此之外,我们也不能忽视从宏观去找深入研究的突破口。文献典籍对《大典》的编修之事记载较多,如《明太宗实录》云:永乐帝“命礼部简中外官及四方老儒有文学者充纂修;简国子监及在外郡县学能书生员缮写。”[1]王直《王敬先墓志铭》云:“诏修《永乐大典》,征天下学官及尝考贡士者皆使执笔焉。” [2]从中虽然不能找出准确的《大典》的预修者,但于此可以了解当时选用人员的大致范围。

明人黄佐著《翰林记》一书,在总结朝廷“纂修”一事时,提供给我们一条非常重要的资料:“至于修他书者不能尽记,大率成化以后纂修皆纯用本院官,而《永乐大典》、《四书五经》、《性理大全》、《寰宇通志》庶吉士亦得与焉。”[3]廖道南《殿阁词林记》中亦有相同记载。[4]这是说编纂《大典》时,当时的庶吉士们要参预其中。黄佐、廖道南为正德同榜进士,皆被选为庶吉士,皆在翰林院、詹事府等近待衙门为官,其相从甚密皆善撰著。他们长期在殿阁中任职,得以遍观大内秘籍,日闻朝廷大事,对朝廷殿阁词垣之事尤为熟悉。故《四库提要》

评黄著曰:“专载明一代翰林掌故,始自洪武,迄于正德、嘉靖间,每事各有标目,凡二百二十六条,本末赅具,首尾贯穿,叙次颇为详悉,如所纪殿阁卿寺转衔,与《明会要》诸书互有同异,又会议、缮写诸条制度甚详,均足以备考核,其十七、十八两卷,具列馆阁题名,尤足以见一代人材升降之概。”[5]而谓廖氏“自正德辛已改庶吉士,由编修历官侍讲学士,在词垣最久,娴习常故,因集词林殿阁宫坊台省诸臣旧事,分类记载,以成是编。”[6]所以说《翰林记》、《殿阁词林记》虽是私人所著,但他们都在翰林院担任过史官,深谙资料甄别及著作之法,又记载的是他们熟悉且有资料可依的翰林院之事,可信度非常高。因此说他们所记《大典》的编纂“庶吉士亦得与焉”,应真实不虚。

在人们研究《大典》的编纂人员时,已发现了众多的庶吉士身份者。如王重民、朱鸿林二先生发现的有:余学夔、罗仲深、戴弘演、萧宽、萧福、萧省身、郑复言、欧阳俊、赵济,曾春龄、曾与贤、陈孟京、陈孟洁、陈敬宗、陈士启、章敞、张叔豫、张宗琏、张文选、孙子良、段民、柴广敬、俞益、邵辉、周忱、周文、沈升、李时勉、李昌祺、宋子环、江钺、田忠、卢翰、王仲寿、王瀹、王信功、杨相、曹景晖、褚让、钟旭;再加上余所补刘子钦,共四十一人。因为当时的庶吉士是一个群体,他们的行动步调统一,这便成为编修《大典》“庶吉士得亦与焉”的有力证明。

“庶吉士”之名始创于洪武十八年,取《书经》“庶常吉士”之意简化而成,当时朱元璋恢复科举考试后的第一批进士,将一部分成绩优异的年青进士没有直接授官,而是选入翰林院、承敕监等近侍衙门历练,授六科庶吉士学习办事,为将来为官打下基础,当时所选庶吉士很少。朱棣为帝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