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总复习阶段测试测汇总(人教版必修1)2 - 图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1 23:11: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阶段性测试题二(必修一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满分100分,时间9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012·安徽合肥)读合肥“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下图),完成1~2题。

1.热岛效应形成了市、郊之间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系,在近地面的风又称为乡村风。A地乡村风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答案:A

解析:合肥市市中心N地气温高气压低,A地气压梯度力应指向N,在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东南风。

2.下图中正确表示N地近地面在竖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

答案:A

解析:N地气温高,气压低,因此等温面应凸向高处,等压面凸向低处。

(2012·陕西咸阳)读四个地区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由南向北排序正确的是( ) 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③①② D.④①③② 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的纬度、气压带和风向可以判断出①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②为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带,③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带,④为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带,因此它们自南向北的排序为④③①②。

4.有关图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风带a和c之间的区域终年温和湿润

B.气压带M和风带b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C.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与气压带M无关 D.南亚夏季风的形成与风带c的北移有关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a和c之间的区域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但并非全部多雨,更非温和湿润;气压带M为副热带高气压带,风带b为西风带,它们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是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而形成的,与气压带M有关;南亚夏季的西南风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c北移后偏转而成。

下图为西藏怒江流域1971~2007年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图(细线为历年值,点线为多年平均值,粗线为变化趋势值),读图,完成5~6题。

5.由图可知西藏怒江流域( ) A.1971~2007年年降水量逐年增加 B.1971~2007年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 C.1971~2007年年降水量均小于多年平均值 D.1997~2007年年平均气温均大于多年平均值

6.西藏怒江流域近几十年的气候变化趋势会导致该流域内( ) A.永久冻土层厚度变薄 B.雪线高度下降 C.生物量减小 D.蒸发量减小

答案:6.B 7.A

解析:第6题,由图可知,怒江流域1971~2007年年降水量的变化呈上升趋势,但并非逐年增加;在该时段内,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的趋势。第7题,西藏怒江流域近几十年总体上年降水量增大、气温升高,这会使得该流域内永久冻土层变薄,雪线高度上升,蒸发量增大;由于水热条件变好,生物量会增大。

下图是我国某地降水量年内各月分配图,读图完成7~8题。

7.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 ) A.华北沿海地区 B.西北内陆地区 C.南部沿海地区 D.青藏高原地区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该地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雨季较短,且各月降水量均在300mm以下,为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故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华北沿海地区。

8.影响该地降水量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冬季风的强弱

B.海陆位置

C.副热带高气压势力的强弱及位置变化 D.太阳直射点的季风移动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该地夏半年各月降水量有明显的起伏变化,这主要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势力强弱及位置变化的影响;当副热带高气压的势力较强且位置偏西偏北时,该地的降水量增多。

(2012·山东滨州)下图为北半球某海域某时刻的海平面气压状况分布图,图中a、b、c分别代表各自所在等压线的气压值。读图完成9~10题。

9.若图中等压线的数值a

A.Ⅰ B.Ⅱ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