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讲稿教案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5/17 6:28: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教 案

授课时间 月 日 至 月 日 课时数 2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讨论课□ 习题课□ 实验课□ 上机课□ 技能课□ 其他□ 授课单元 第二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目的 与 要求 重点 与 难点 主 要 内 容 教学方法手段(教具) 《病理学》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丁凤云 主编 《病理学》 李玉林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七版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复习指南和题解》 唐建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资料 《病理学实验教程》 唐建武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试用槟榔肝的镜下改变解释其肉眼病变特征。 2、试用肺褐色硬化的镜下改变,解释其肉眼病变特征。 思考题、 3、静脉淤血、血栓形成、栓塞及梗死之间有何联系? 作业

第二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 充血 第二节 出血 第三节 血栓形成 第四节 栓塞 第五节 梗死 利用多媒体,增加大量图片,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以讲授法为主,适当结合启发式及自学。 1、了解动/静脉性充血的原因、后果。 2、熟悉慢性肝淤血及慢性肺淤血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3、掌握动/静脉性充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血栓形成原因、机制、过程、形态、结局、对机体的影响;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梗死的类型及病理特点。 重点:动/静脉性充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血栓形成原因、机制、过程、形态、结局、对机体的影响。 难点:慢性肝淤血及慢性肺淤血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11

讲 稿

第二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课堂导入】 女,27岁,患风湿性心脏并伴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二尖瓣有赘生物形成)。起床下地时,突然感觉头晕,当即卧床,二天后发现上、下肢麻痹。结合本章的学习,根据已提供的简要病史,请同学们考虑该患者的初步诊断是什么,并提出诊断的根据。

第一节 充血

充血:器官或组织内血液含量异常增多称为充血(hyperemia)。按发生原因和机制不同,充血分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图1)。

图1 充血 一、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

1、原因:生理、病理情况下,血管舒张神经兴奋或舒血管活性物质释放,使细动脉扩张,动脉血流入组织造成。

2、类型:生理性充血,炎症性充血,减压后充血(局部器官或组织长期受压,当压力突然解除示,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引起的充血)。

3、病变:器官、组织肿大,呈鲜红色,温度升高。

4、后果:多为暂时性血管反应,对机体无重要影响和不良后果。但高血压或动脉粥样硬化等的基础上,可造成脑血管充血、破裂,后果严重。

二、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器官、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简称淤血(congestion)。

1、原因:静脉受压、静脉腔阻塞、心力衰竭。

2、病变:器官或组织肿胀,暗红,在体表时可有紫绀,温度下降。代谢功能低下,镜下见小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可伴组织水肿及出血。

→瘀血性水肿(congestive edema):毛细血管瘀血导致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和缺氧,其通透性增加,水、盐和少量蛋白质可漏出,漏出液潴留在组织内引起瘀血性水肿。漏出液可积于浆膜腔,引起胸水、腹水、心包积液。毛细血管通透性进一步升高、破裂,红细胞漏出,形成性小灶出血,淤血性出血。

→瘀血性硬化(congestive sclerosis):长时间的慢性淤血导致实质细胞发生萎缩,变性,甚至死亡。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加上组织内网状纤维胶原化,器官逐渐变硬。

3、后果:取决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