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完整笔记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7/7 22:06: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暗示: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集合行为中的参加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盲信和盲从。处于激动人群中的个人具有很强的“被暗示性”,周围气氛使他的信念、思维和行为方式迅速与现场的人群融为一体。

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模仿的法则》。社会上的一切事物不是发明的就是模仿的,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

无意识模仿:在不自觉状态下对他人行为的反射型仿效。 有意识模仿:基于一定动机或目的的自觉仿效。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学习可以说是一种自觉的模仿或有意识模仿。

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反映基于本能进行,直接模仿周围人,出现相互模仿。与人的安全本能有密切关系。与多数人保持一致,把它作为最有效的安全选择。这种失去理性的相互模仿所带来的结果又可能是最不安全的。

匿名性原理:一些平时循规蹈矩的人在集合行为中作出越轨行为,因为集合使他淹没在人群中,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支配下,宣泄原始的本能冲动。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集合行为的初步形态是“循环反应”:一方的刺激成为另一方的反应,而另一方的反应又反过来成为这一方的刺激的循环往复过程。

集合行为中的主要的信息形式是流言。

流言: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正规的传播渠道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流言围绕人们关心的问题发生;证据信息不足、状况的暧昧性增加会推动人们去通过流言渠道去寻找信息。 流言分非紧急事态下的流言和紧急事态下的流言。集合行为中的流言属于后者。这种流言的特点: 1、 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流言信息连同它携带的情绪以异常速度弥漫到人群当中。 2、 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同一个流言经传递后回到它的发布者那里,已经增添了许多新内容。 3、 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谣言: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集合行为中,别有用心者利用人群的昂奋情绪散布谣言,操纵人群。

第二节 组织传播

组织:广义上,任何由若干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相结合而形成的同一整体。狭义上,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组织的目标更明确、更系统,需要严格的制度化措施的保证。 组织的结构特点: 1、 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2、 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3、 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指挥管理制度。 组织按照结构功能的合理性原则和效率性原则建立起来。

组织传播指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 1、 内部协调 2、 指挥管理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3、 决策应变 4、 形成共识

组织结构包括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 组织传播包括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

正式渠道: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纵向传播分为下行传播(自上而下)和上行传播(自下而上)。 横向传播: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非正式渠道: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组织内的人际传播、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 特点:1、交流的信息广泛2、交流的双向平等性3、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

正式渠道体现组织成员作为“组织人”的特点,非正式渠道体现作为“社会人”的特点。 霍桑实验:

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通信系统 组织外传播,包括信息输入与信息

>>閻忕偞娲栫槐鎴﹀礂閵婏附鐎�<<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