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袋评价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2019年教育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7 23:36: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档案袋评价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

档案袋评价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学校情境。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受中小学“评价改革运动”(assessment reforms movement)的影响和适应ESL 课堂评价技术需要,逐渐兴起档案袋的评价方式。在我国,档案袋评价的正式引入是在21世纪初课程改革之后,《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等)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1]。目前,我国课改实验区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大多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生物这几门课程领域中应用档案袋评价的方法,在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中少有涉及。然而中学政治作为显性德育课程,承担着主流价值教育的使命,单一的纸笔测试已经不能满足评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效果的需求,迫切需要一种能关注学生情意领域和行为习惯的评价手段。档案袋评价作为一种过程性、真实性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迎合了这个需求。这种新兴评价方式运用在思想政治课程中是否可行?在实践中会遇到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聚焦档案袋评价在实际中的应用,分析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尝试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档案袋评价提出建议和参考策略。

一、思想政治课档案袋评价及其发展

档案袋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在国内也有“成长记录袋评价”“作品集评价”“学习档案评价”等多种译名,本文采用档案袋评价这一译名。关于档案袋的定义,目前有十多种,比较权威的是阿特和施潘德尔的观点:“学生记录袋就是学生作业和表现的专业收容库,它反映了学生的努力、进步或学业成绩的经历”,“要增强其交流潜力和对教学的益处,我们要做到:让学生参与选择具体内容、使用的教材资料和制定好判断学生作业和表现质量的评价准则,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定期进行反思”[2]。可见,档案袋评价强调过程和反思,不仅让学生有了评定自己学习质量的机会,而且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在思想政治课程中,档案袋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信心和联系生活的能力。档案袋里的作品和记录在经过系统地整合和分析后,应能反映学生在学习哲学、经济、社会科学等领域的认知和思辨过程;反映学生在达到特定目标(如了解我国宏观经济如何运作并尝试参与一些经济活动)中付出的努力和进步的过程;反映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而逐渐形成独特观点、思维方式和政治素养的过程。

其中,谈及档案袋评价的理论综述、应用方法和个案分析居多,少有人进行评价方案的设计,特别是评价标准的设计。另外,国内涉及思想政治档案袋评价的书籍也鲜见,主要有邝丽湛主编的《思想政治教学与学业评价》、王向阳的《育人为本德为首: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学评价研究》和单志艳的《如何进行教育评

价》,基本都是从理论层面进行介绍,操作层面少有谈及。可以推论,国内对档案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探索仍留有较大的空白。档案袋评价作为一种新型评价方式,秉承尊重学生差异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还有来自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和其他学习理论的支撑,对现行的教育教学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在档案袋评价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层面做进一步的探究。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档案袋评价在应用中的主要问题 1.档案袋评价流于形式

许多教师认为档案袋评价法并不能提高学生成绩,只是一种收集学生作业和成绩以供教师评价的手段。因此,有教师把档案袋误解为“作业袋”“成绩袋”,里面只放一些学生的佳作、奖状或单元测试卷、教师评语等与笔试相关的资料;有的教师则滥用档案袋,所有有关思想政治课的资料都放入档案袋,不仅没有分类而且缺少分析;还有教师为减轻负担,命令学生统一档案袋的内容和形式,搞形式主义。以上几种情况都将档案袋评价和教学相分离,不仅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削弱了档案袋评价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发展的功能。 2.档案袋评价耗时耗力

档案袋评价的实施对师生的挑战主要集中在时间方面:教师要花时间设计、分析和评价,学生要根据教师的引导反复修改作品。究其原因是教师缺乏一套系统整合档案袋内容的方法,学生缺乏组织档案袋的热情以及家长更关注“硬心肠”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