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干式、满液式、降膜式蒸发器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7 15:57: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详解干式、满液式、降膜式蒸发器

干式、满液式、降膜式蒸发器工作原理与结构 干式蒸发器

干式蒸发器制冷剂在换热管内通过,冷水在高效换热管外运行,这样的换热器换热效率相对较低,其换热系数仅为光管换热系数的2倍左右,但是其优点是便于回油,控制较为简便,而制冷剂的充注量大约是满液式机组充注量的1/2~1/3左右。

满液式蒸发器

满液式蒸发器与干式蒸发器的运行方式恰好相反,冷水在换热管内通过,制冷剂完全将换热管浸没,吸热后在换热管外蒸发。满液式蒸发器的传热管表面上有许多针形小孔,管内表面上还有螺旋形凸起强化冷水侧的换热。这种同时强化管外沸腾和管内传热的高效传热管,使其传热系数较光管提高了5倍左右。

降膜式蒸发器

降膜式蒸发器,也称之为喷淋式蒸发器,这种换热器与满液式蒸发器相似,但是它又与满液式蒸发器有区别。这种蒸发器的制冷剂是从换热器的上部喷淋到换热管上,制冷剂只是在换热管上形成一层薄薄的冷剂液膜,这样冷剂在沸腾蒸发时便减少了静液位压力,从而提高了换热效率,其换热效率较满液式机组提高了5左右。

降膜蒸发是流动沸腾,由于管外表面的液膜层厚度小,没有静压产生的沸点升高,传热系数高。而满液式蒸发(也就是沉浸式蒸发)产生的气泡易于集聚在换热管的表面,导致换热效率下降,其换热效果不如降膜蒸发。总的来说降膜蒸发属于小温差情况下,但要防止结垢,影响传热效率。

“冷水机组”,是对一种制冷机组的习惯命名法,这种“冷水机组”一般用于中央空调的冷源,或者空调工况的制冷,输出的是低温的冷水,通常叫做“冷冻水”,故而得名。一般把只能制冷的叫做冷水机组,而能同时制热的,我们叫做“热泵”机组。

而“满液式”是指机组所用的“壳管式蒸发器”采用了“满液式蒸发器”的形式,这是区别于“干式”、“降膜式”的一种壳管式蒸发器。它的“壳程”内走制冷剂循环,“管程”内走冷冻水循环,从剖面上看,就好像是筒体里有大半筒制冷剂,而走水的管束浸泡在制冷剂里。它和“干式蒸发器”刚好相反,干式的是“管程”走制冷剂,“壳程”走水,好比制冷剂管束浸泡在水里。

满液式蒸发器,以及满液式机组,比起干式蒸发器/干式机组来说传热效率更高,出水温度与蒸发温度的趋近温差小,沿程阻力小,适合循环量大的机组(比如离心机),制冷效果好。但是制冷剂充注量要求大,并且需要专用的回油系统,帮助压缩机回油。

如果在机组名字前再加上“水冷”,则是指机组的冷凝器形式,采用水冷却还是空气冷却,分为风冷、水冷。如果再加上压缩机的形式“活塞式、螺杆式、离心式”,那么就是完整的机组命名了。

比如“水冷螺杆满液式冷水机组”。在大部分场合,为了简略,会省却其中一两个部件的名称,只提和上下文相关的名称,比如“满液式冷水机组”(可能是只为了强调“满液式。

满液式就是冷媒在铜管与壳管之间,而冷冻水在铜管里面流动,干式就是他两相反。冷媒在铜管里蒸发,水在铜管与壳管之间流动,他们主要用于热泵空调上。在工业低温冷水机一般都是用普通那种干式的蒸发器。

优缺点与比较

干式和满液式蒸发器的优缺点

满液式壳管蒸发器在管内走水,制冷剂在管簇外面蒸发,所以传热面基本上都与液体制冷剂接触。一般壳体内充注的制冷剂量约为筒体有效容积的55%~65%,制冷剂液体吸热气化后经筒体顶部的液体分离器,回入压缩机。 其优点是结构紧凑,操作管理方便,传热系数较高。其缺点是: ①制冷系统蒸发温度低于0℃时,管内水易冻结,破坏蒸发管; ②制冷剂充灌量大;

③受制冷剂液柱高度影响,筒体底部的蒸发温度偏高,会减小传热温差;

④蒸发器筒体下部会积油,必须有可靠的回油措施,否则影响系统的安全运行。 干式壳管式即非满液式蒸发器的制冷剂在管内流动,水在管簇外流动。制冷剂流动通常有几个流程,由于制冷剂液体的逐渐气化,通常越向上,其流程管数越多。为了增加水侧换热,在筒体传热管的外侧设有若干个折流板,使水多次横掠管簇流动。

其优点是:

①润滑油随制冷剂进入压缩机,一般不存在积油问题 ②充灌的制冷剂少,一般只有满液式的1/3左右; ③t0在0℃附近时,水不会冻结。 但使用这种蒸发器必须注意:

①制冷剂有多个流程,在端盖转弯处如处理不好会产生积液,从而使进入下一个流程的液体分配不均匀,影响传热效果; ②水侧存在泄漏问题,由于折流板外缘与壳体间一般有1~3mm间隙,与传热管之间有2mm左右的间隙,因而会引起水的泄漏。实践证明,水的泄漏会引起水侧换热系数降低20%~30%,总的传热系数降低5%~15%。 类别 流体布置 干式蒸发器 制冷剂走管程,冷冻水走壳程 满液式蒸发器 制冷剂走壳程,冷冻水走管程 制冷剂充注量多,一般液面高度为筒径的5制冷剂充注量少,其充液量只为管内容积的40%充液量 左右即可,为相同制冷量满液式蒸发器的三分之一[1][2]5%~65%,上部留1~2排换热管露出液面。(制冷剂充注液面过高,蒸汽中易夹杂液滴,若分离不完全易造成压缩机液击;液面过低,传热面积不能充分利用)[1] 冷冻水量[1] 冷冻水需求量相对较大 有一定过热度,蒸发温度相对较低 由于制冷剂走管内,流速较大,故无需回油装置就能将润滑油带回压缩机[2]在保持同等效率前提下,满液式传热温差较干式小,水需求量大幅减少 无需过热度,蒸发温度可大幅提升[1]过热度/蒸发温度 回油难且不稳定,因此必须靠可靠的回油措回油性能 施。(专门的分油措施和回油管路是满液式机组的关键技术) 大多设置气液分离器,分离气态和液态冷媒,以免造成液压缩 不存在气液分相不均现象 当蒸发温度过低或载冷剂流速过慢,载冷剂可能结冰而冻坏管子 换热管表面液体润湿,表面传热系数较高[1]气液分离器 由于有一定的过热度,一般不需气液分离器 容易造成各管子制冷剂分配流量不均匀现象,尤其多流程[1]分液现象 冻结危险 被冷却液体在管外,冷量损失少,可缓解冻结危险[2] [1] 换热性能 换热管表面部分液体润湿,表面传热系数略低折流板与壳体等泄露,降低水侧换热效果[1] 当壳体直径较大时,受液体静压力的影响,底部液体的蒸发温度有所提高,减少了传热温差,尤其是氟利昂密度大,影响更显著[3] 制冷剂侧阻力 结垢性能 相对较大 壳侧冷冻水结垢易附着在换热管外表面,不易清洗 大都以感温式膨胀阀(电磁或热力膨胀阀),热相对较小 冷冻水结垢在换热管内表面,相对容易清洗 电子膨胀阀,通过液位传感器和压缩机排气过热度控制阀的开度(成本太高);或蒸发器换热温差和排气过热度控制开度 COP较高,性能较好 维护方便,可靠性高[1]膨胀阀 力膨胀阀通过压缩机吸气过热度调节开度,控制性能良好 COP[1] COP相对较低,性能一般 可靠性一般 干式蒸发器一般可直接更换冷媒 结构紧凑,制造加工较难(折流板等) 可靠性 冷媒替换 结构 无法替换冷媒,只能更换制冷机组 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制造安装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