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7 1:24: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初步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对诗歌情景的想象、复述能力,感悟诗歌情感的能力;

3、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体会诗歌优美意境所蕴含的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情。

教学策略:点拨法、问答法、朗诵法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问题1:选取了那些自然之景?那一个意象贯穿全诗?

春、江、花、月、夜 月

问题2:月有没有变化?怎样变化?

夜月初生、孤月高悬、落月西斜

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特色就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对于诗歌的欣赏我们要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很显然,作者笔下的景不仅美丽而且富有变化,缘景明情,就是根据景的特色去感悟诗人情的特色,而景的变化可能就预示着情的变化,这节课我们的主要学习任务就是品赏作者笔下富有动态的诗境,并感受随着景的变化,诗人情感的走向。下面就让我们想象自己也置身那优美的春江之畔,皓月之下,花林之边,感受诗人的那时而清悦,时而低回的情绪。

三、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一)夜月初生

问题1:诗歌是在一个怎样的画面中展开的(看前四行),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诗歌开头的画面。(提示:找出意象,简单组合,重构画面)

示例: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开满了鲜花、长满了碧草的原野,升腾的水气中带来阵阵芳香,月光照射在开满鲜花树林上,像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所有的花儿都变成白色的了。

江水婉转、 春潮涌动、 月色如霜、 花林沐月

问题2:诗人面对这样一幅图景,感情应该是怎样的呢?先不要直接说出来,哪位同学用朗读来表现出来?读前四行。

喜悦、高亢

(二)孤月高悬之宇宙人生

问题1:结合4-8行,谈谈随景的变化引发了诗人怎样的关于宇宙人生的思考。

空旷的天地之间,孤月照孤人,很自然引发了诗人关于宇宙人生的思考:宇宙无穷,人生短暂(个体生命)。

问题2:探究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景时都会思考宇宙人生。

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三)孤月高悬之深沉思恋

问题1:诗人在这长江滚滚、朗月孤照之下,除了思考人生与宇宙的命题还引发了什么思绪?

思念

男子:悠悠、不胜; 女子:徘徊、卷、拂。 虚与实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借月传情,鱼雁传书,

“此时相望不相闻,原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低回哀怨的离愁和有情而不能传达的无奈

(四)落月西斜

问题1:诗歌的最后四行,作者通过写哪些景物来寄托情感。

闲潭落花(梦境) 虚 春尽月落

遥遥归路 实 (无奈 希望)

四 拓展训练

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曾这样评价该诗:“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探究:你认为诗中有憧憬吗?如果有,诗人在憧憬什么?你认为诗中有悲伤吗?请谈谈个人看法。

甜蜜的思念,幸福的忧伤,纯真的情爱

板书设计

夜月初生 欣赏良辰美景 景 孤月高悬 思索宇宙人生 理

抒发离愁思念

西斜落月 渴望归去团圆 情 五、小结:

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