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养老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1 0:32:4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浙江大学《个人理财规划》期末论文

《个人理财规划》课程作业

作业题目 : 《个人理财规划》论文

新时期中国养老模式和方式的变化

姓名: 张亮 学号: 3140105279 专业: 人文科学实验班(传媒) 任课老师: 柴效武

浙江大学《个人理财规划》期末论文

论文提交日期 2014年11月12日

浙江大学《个人理财规划》期末论文

新时期中国养老模式和方式的变化

【摘 要】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养老问题亟待解决,本文

对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中国式养老模式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中国式养老的概念及特征”“现阶段我国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我国养老模式具体发展建议”这三方面出发,以期更为全面地认知养老模式及其相关问题。

【关键词】中国养老,养老体制,养老模式,养老方式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始终奉行孝道的理念,倡导“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然而那是在生产力不发达,沟通不畅,交流不便的社会条件下的产生的思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新一代尤其是80后90后的人孝与家的观念越来越淡,“空巢老人”的现象也是数见不鲜。生活以及各种实际问题使得很多新一代的年轻人不得不“舍孝”而“取利”。由此产生的家庭养老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养老体制运行十多年来,对深化改革,维持社会稳定,实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养老制度时间不长,本身还不是很成熟,而快速的老龄化又给我国的养老体制带来了新的问题。200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就显示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据预测,从2020年开始,中国将步入老龄化严重阶段;2050年,中国将步入超高老龄化国家行列。然而,与其他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老龄化面临更为艰难的问题。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人均GDP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不足发达国家的20%,这种被称为“未富先老”的状况是社会的隐忧。有统计显示,2008年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1.6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居世界首位,并且继续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已达到1805万,并以年均100万以上的速度增加。2009年,中国已经入人口老龄化社会10年,这十年老年人口以每年311万的速度增长,中国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未来十年,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以5%的速度迅速增加。预计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将达4.37亿,约占总人口3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养老问题将越发凸显。社会养老问题将是我们国家和政府不得不重视的社会问题。 随着社会的转型升级,我国的养老模式也呈现出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养老的形式的变化,逐渐从单一的传统家庭养老转变为家庭,社区,社会,市场化养老多种养老形式并行的局面。其次是养老方式的变化。以前“床前尽孝”的单一养老方式正在逐渐被以家庭养老、以房养老、候鸟式养老、异地养老、消费养老、生态养老、土地养老和社会保险养老等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局面所取代。养老的社会观念以及影响因素也在改变。以前往往是受到传统观念和社会风俗所影响,现在受到收入来源、收入水平、支出水平、支出结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关系、当地习俗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以上对当前养老呈现的新现象的分析,可以看到在社会的转型升级的时期,中国式养老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然而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尚未跟上时代的步伐;二是社会观念的转变和新型养老模式和

1

浙江大学《个人理财规划》期末论文

方式的出现对传统养老模式的冲击;三是制定符合中国社会实情的养老模式已成为社会和政府应当思考的重中之重的问题。

中国式养老最鲜明的特征是传统“大家族”模式在消退,但固有的思想还存在于大部分人的生活习惯里。计划生育几十年来,传统的多子多孙的家庭结构基本消失,多呈现为“421”或“422”的家庭结构。所以新时期年轻人的养老负担整体来说是十分沉重的。另外由于家庭观念的单薄,即使晚辈不被生活所迫,老人养老的物质方面能够很好地保障,但是由于家的思想尚未转变,老人得到物质满足后往往精神空虚。中国首部老龄产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近日在北京发布。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提出,从2013年到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内部将发生重要变化。中国空巢老人数量将大幅增长,并在不久达到总老龄人口的70%以上。所以,中国式家庭养老比较国外更加复杂:国外个人主义盛行,养老往往是“自己照顾自己”模式,物质满足就可以,然而中国不行,中国家庭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往往家庭养老必须是物质条件和精神关怀相结合。 城市观念相对开放,养老的精神问题往往比农村要淡化。可是农村养老问题不要说精神的关怀,连物质往往都很难得到保障。这时候就不仅仅是家庭养老的问题,而是社会养老问题。前面说过,我国的养老体制成型时间短,在北上广等大城市比较完善,在二三线城市和广大的农村,养老体制更加不完善。农村的社会养老主要有以下问题:1.落后观念的存在。比如“老而无用”等歧视老人的观念,“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重抚轻赡”的思想(即重视孩子的抚养,忽视老人的赡养)等等。2.家庭观念的淡薄,农村集体养老走向滑坡。近些年来,农业收入增长缓慢,单纯从事农业生产难以满足生活消费的需要,家庭赡养老人的能力降低。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和转移,一些“老人村’,正在形成,冲击着家庭养老。改革开放前,社会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扶养义务人的孤寡老人在吃、穿、住、医、葬等五个方面给予照顾和物质帮助。五保供养经费,在公社、生产队统一经营时,主要从集体公益金中开支。农村集体保障曾经盛极一时。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的五保老人供养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农村老年福利性机构效率低,敬老院的覆盖率呈现很大程度的不均衡性。集体财力有限,一些贫困的福利院经费紧张等。所以很多老人不愿意参与集体养老。3.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存在很多问题: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资回报率低;农民的投资观念较为狭窄(主要还是储蓄);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缺乏法律保障与支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等等。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壁垒政策,城乡经济以及社会保障的二元结构,使得农村社会保障起点很低。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投入的社会保障基金用于城市居民,城市居民享有住房、医疗、就业、退体金、财政补贴及单位内部的收入。相比之下,农村的社会保障几乎是空白,没有多少基础。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城市社会保障的投入,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所以从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角度来看,未来中国的养老政策重心必须往三线城市和广大偏远农村倾斜。

社会养老的方式主要有政府承担养老与市场化养老两种形式。政府养老往往只能保障老人们的基本生活所需,其优点是政府的信用度高,政府财力雄厚,保障的稳定度较高,无需投入成本等等。但是其缺点就是保障的水平

2

浙江大学《个人理财规划》期末论文

较低,即保障的资金较少(目前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障金额只有五十五元,完全满足不了正常的生活需求)。而且养老金的筹资范围较窄,行政管理体制与养老金制度不相匹配,双轨制的存在导致养老金的不合理不公平等等。现在社会上各种保险机构均推出养老保险,这是最典型的市场化养老模式。这种保险方式相较于政府基本养老保险收益较高,且市场化的运行方式较为合理。但是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也是相当大:1.虽然保险公司较多,但是出现了垄断和恶性竞争(中国保险公司的收益基本上均在世界保险行业前列),保险公司更在意收益;2.保险公司条文冗杂,对顾客来说是一种不便甚至是变相“欺骗”;3.部分保险公司政府参与过多,市场化规则不明显;4.通货膨胀使存入保险公司养老资金缩水严重(虽然保险的收益较高,但是人民币贬值严重,通货膨胀剧烈,很难保障养老资金的质量);5.养老保险地区分布不均衡(以农村为例,保险行业在农村的推广力度不够,复杂的程序让广大农民望而却步)。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首先必须要求政府有所作为。政府应当退出保险市场,政府需要做的是支持和监管:支持商业保险的发展,对保险行业进行市场监管,以防止恶性竞争和行业垄断。其次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基金的筹资、征缴以及基金的违规挪用都与法制不健全有关。政府应完善养老保险法律体系,规范养老金的征、支、投。对地方政府、省级政府及其隶属的保险机构进行严格的督查管理,用法律手段防止养老金不必要的流失。再次是逐渐缩小差距。目前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是统账结合模式下的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而机关事业单位的是改革相对落后的现收现付制模式。为了解决这种社会矛盾,对两种制度的有机衔接显得尤为必要。缩小对城镇企业职工及机关事业单位与公务人员养老金支付的差距,避免引起社会不安定因素。还要加强保险理念的推广,鼓励更多的人参与保险。最后可以扩大投资渠道,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收益。我国目前的投资范围仅局限于银行存款与债券,投资回报率较低,可以尝试拓宽投资领域,例如投资于黄金、不动产等低风险领域。这不仅降低了货币信用风险、资本市场的系统风险,使养老基金能在低风险下实现资产收益最大化,实现保值增值,提高退休人群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伴随着时代的变化,养老的方式也在逐渐改变。对于养老模式的分类,学者们的观点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林乐飞(2008)将我国养老模式分为四种: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尹志刚(2008)认为,养老模式有:居家养老、社区托养养老和社会养老。融燕(2008)指明养老模式有敬老院养老、社区托养养老、以房养老、认亲养老四种方式。徐小平(2010)认为,从居住方式看,以居家养老方式为主、社会养老和其他养老为辅;从供养主体看,以自我养老为主,子女为辅;从养老居独立性程度看,以独立居住方式为主,其他方式为辅;从养老服务使用角度看,以市场服务为主,社会照顾为辅;从提高老年生活质量看,迁移性养老、以房养老等养老方式会成为部分老人的选择。孟艳春(2011)认为,养老可以划分为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基本模式。下面的表格是对以上养老方式的概括: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