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正式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1 1:20: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3.1.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

黄晖明(灌口中学) 一、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四,第三章第一节,其中心任务是通过已知的《平面向量》和《三

角函数》的知识,探索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并通过简单的运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由来,结构,功能及其运用,分一课时完成。三角恒等变换处于三角函数与数学变换的结合点和交汇点上,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是《三角恒等变换》这一章的基础和出发点,是前面所学三角函数知识的继续与发展,是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的重要素材。所以,从知识的结构和内容上看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由于新课程要求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因此三维目标主要体现在: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

2、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并能用之解决某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公式的推导,让学生体会所蕴含的类比思想和分类讨论的

思想;

2、通过对公式的推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

从公式探索中体会认知新事物时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和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与简单应用,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认

知的过程,体验成功探索新知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及公式的灵活应用;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难点:余弦公式的探索,推导和证明;

[设计意图]:高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对于公式的证明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方法看: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向量》和《三角函数》的知识,从日常教学所反应的学生特点来看,学生对类比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有所体会,但是还是只停留在体会阶段,没有办法真正灵活的运用。具有了一定归纳总结的能力,但对于一般结论的原因,还是没能用严格的定义证明;

2从学生的情感,态度看:高一学生已经厌倦老师的单独说教,希望老师创设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希望老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让他们实际操作,小组交流,使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空间。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课标要求我们要尽量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得到新知的同时又能培养

他们的合作,分析和探索能力。我们主要采用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发现,探求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猜想,类比得出公式)。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学生方面: 1,学生每人准备画好3个圆的方格纸一张;

教师方面: 1,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课件); 2,圆规直尺;

六、教学流程图:

问题引入定义探索过小组学巩几板 课程回? 生 ? 何 演 ? 合作, ? 的 推 ? 固 ? 的 ?? 堂猜练小导与顾与提动手测画示 习结证明 高 探索 七、教学过程:

一 回顾复习(2分钟)

在三角函数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基本的三角函数公式?

问题引入:(4分钟)

我们在前面所学三角函数值时就知道,cos45?cos15?cos(45?30),大家猜想一下,cos15 等于多少呢?是不是等于

cos45-cos30?(学生猜测答案)

(几何画板演示cos15的答案)

????)不会等于根据我们在第一章所学的知识可知我们的猜想是错误的,也就是cos(cos?-cos?

问:那么会是多少呢?(学生大胆猜测两角差余弦的表达式)

21,cos30?,而 22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提出,吸引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大胆的进行猜测,让学生体验如何用反例进行反驳,同时搞清错误的原因,避免以后犯类似的错误.

二 新知探究(15分钟)

(学生拿出小纸片,小组合作,在圆上做出角?????)

归纳:我们发现,通过割补法很难得出两角差的余弦值,那现在应该如何考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两个向量的夹角?与???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到?,?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分别为A(cos?,sin?),B(cos?,sin?),同时发现

OAOB?OAOBcos??(cos?,sin?)(cos?,sin?)?cos?cos??sin?sin?

(二)得出新知

所以,cos(???)?cos?cos??sin?sin?

(三)定义解析(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