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费读后感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13:16: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党费,一种信仰

———— 有感于《党费》

看完王愿坚的《党费》感触还是颇多的,我感慨那个年代的共产党员真的是爱党爱民,甚至甘心为革命事业奉献自己的生命。我们真的应该真诚地感谢他们,感谢那些有名或无名的英雄。再来看看我们现在对入党颇具积极性的人们,入党的动机已经不再那样单纯了,更多是为了以后找工作往自己脸上贴更多的金,所谓的爱党爱民在人们的眼中已经逐渐淡化了。

《党费》讲述的是1934年闽粤赣边区斗争时,敌人对百姓进行“并村”,切断党同群众的联系。而上了山的红军极度缺盐,战士们尝到一点咸味都会十分喜悦。百姓也缺油盐,被白匪控制得死死的。黄新同志宁可自己的孩子受不进油盐之苦,也不忘记自己参加红军的丈夫欠了几个月的党费,凑钱买盐腌咸菜送上山。而“我”作为线索人物,在白鬼们搜村的时候是愿意挺身而出的,只因黄新对“我”苦苦相劝,要“我”顾全大局,为了党一定得活着。而她却做出了死的选择。

我们首先来看下黄新这个人物形象吧。黄新作为《党费》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作者着力将其塑造成一个尽善尽美的革命女性。黄新作为一名党员,她几乎把所有都献给了党,送丈夫当红军,在和组织失去联系的时候依然全力开展活动。她对党是绝对忠心的。她和所有的人一样都有痛苦,但是她的痛苦又和其他人不一样,她的痛苦是和组织失去了联系,“跟党断了联系,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似的”。当她见到“我”时,其高兴程度不必细说便已清楚。为了山上的同志能有吃食,黄新是费尽心思。在一帮子人的合作努力下,终于凑了些咸菜,准备等“我”一到便送上山。此处有一幕令第二次下山的“我”感动不已,那就是黄新之女小妞儿极想吃到有盐的食物,便在她将食物装坛的时候伸手来抓,黄新却一把拿走了小妞儿手中之菜,弄得孩子大哭。最后,黄新为了掩护“我”,牺牲了自己。由此可见,黄新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共产党员。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作品中黄新几乎抛弃了所有的个人情感,她没有作为母亲应有的情怀,这一点在她拿掉女儿手中的菜的一幕体现出来。可以这样说,黄新伟大得抛弃了人类该有的所有复杂性,而这一点又恰恰是不合逻辑的。黄新事实上只是一名村妇,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她不可能没有一点的动摇,但在文中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她动摇的迹象的。综观全文,可以这样说,黄新只是一个完美革命者的符号,是一个被理想化了的人物,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党费》中对黄新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稍显稚嫩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小说中许多细节的描写很感人至深。“她揭起衣裳,把衣裳里子撕开,掏出了一个纸包。纸包里面是一张党证,已经磨损得很旧了,可那上面印的镰刀斧头和县委的印章都还鲜红鲜红的。”“她回来了,又关上了门,把小油灯遮严了,在我对面坐了下来”等等类似细节的描写,让黄新这样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于纸上。当看到她的女儿妞儿“有气无力地倚在她妈的身上,大概也是轻易不大见油盐,两个大眼轱辘轱辘地瞪着那一堆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指头蘸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想类似的描写也感动了很多人。

我也一直在想,虽然《党费》中的有些情节过于夸张,但里面还是有些真实的事情的。比如那个时期的共产党员为党为人民的精神是真实的,他们为了革命的事业可以奉献自己的一生,这也是真实的。类似于这两个普通共产党员的故事在革命的年代里时有发生,他们看到的不是自己在漫漫的黑夜中随时都可能死亡的令人恐惧的现状,而是革命的未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过的阳光下幸福的生活。这个信仰支撑着他们将党组织作为自己有限的生命的无限的延续。

“党费”是那个时代共产党员这种信仰的具体化,对党负责任,对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负责任。现在的共产党员没有经受过战火的洗礼,也不能丢掉这种信仰,不仅仅是按时交足党费,最重要的是不忘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自己的存在是为了传承信仰,为人民服务。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交了“党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