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作业答案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1 4:07:5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政治经济学作业

1. 简述物质资料生产的地位?

答: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最基本的人类实践活动。一方面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才能为人类生存提供必要的物质产品,包括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另一方面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也为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存在提供了物质基础,使人类社会结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2.社会生产过程四环节的关系?

答:四环节分别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1)生产的决定性作用:

?生产为分配、交换和消费提供产品;

?生产发展程度决定了分配、交换、消费的方式、结构和水平。 (2)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生产过程的延续,是再生产的必要保证; ?分配、交换和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生产。 3.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与核心?

答:内容:狭义: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广义: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的总和; 核心: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4.经济规律的类型、客观性的表现及特点?

答:类型:(1)贯穿人类始终的经济规律;(2)某些阶段的经济规律;(3)某一社会形态的经济规律。

表现:(1)客观经济规律产生的条件是客观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2)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特点:(1)离不开人类的经济活动;(2)不是永恒不变的;(3)对经济规律的揭示具有阶级性。

5.如何理解商品的内在矛盾? 答:(1)内涵: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性;

(2)统一性:价值与使用价值共同构成商品,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物质前提,有使用价值不一定为商品;

对立性:①表现: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同一个人不能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② 原因:不同的利益主体的存在;

(1) 矛盾的解决:通过商品交换解决,尤其是物物交换。

6在价值形成的过程中,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不同作用?

答:具体劳动:转移旧价值形成新的使用价值;生产资料中包含的原有价值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形态发生改变,从而形成新的商品;

抽象劳动: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创造出的价值,新价值是和生产资料中包含的价值相对而言。 7.货币的职能?

答: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8.价值规律内容、表现形式、核心、作用?

答:内容:价值决定规律(生产过程);价值实现规律(等价交换、流通过程)。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核心: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来影响经济的运行和资源的配置,包括价格杠杆、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

作用:(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价值规律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价值规律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9.资本流通和商品流通公式的区别?

答:资本流通公式:G-W-G’ 商品流通公式:W-G-W 它们的区别在于:流通形式不同、流通目的不同、流通限度不同和流通内容不同。 10.为什么说剩余价值的流通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

答:(1)流通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影响:1>只有在流通中才能购买到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2> 生产出的产品的价值实现也里不开流通;

(2) 在流通中价值无法增殖:1>价值包括价值增殖量是生产/劳动的结果,不是流通资本;2>流通中商品交换行为是无法导致价值增殖的。 1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的二重性? 答:(1)在价值形成的过程中。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作用不同;

(2)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工人的劳动全部属于资本家、工人的劳动产品归资

本家所有;

(3) 价值增殖的过程:1>定义:超过一定点(指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的时间)

而延长的价值形成过程;2>工人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3>m的唯一源泉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力 (4) 剩余价值的定义。

12.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有哪些?

答:(1)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差额的大小; (4)预付资本大小。

13.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答:联系:?它们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两者的本质和结果是一致的;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基础;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区别:?它们的概念不同,是提高剩余价值率的两种不同方法; ?两者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 14.产业资本循环的概念?循环的三个阶段、三种职能资本及其性质作用?产业资本循环顺利实现的条件?

答:概念:指资本依次经历三个阶段、相应转换三种职能形式回到出发点,实现价值的资本运动过程。

运动形式 性质 购买 生产 销售 G-W-Pm/A 剩余价值生产的准备阶段 W…P…W’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W’- G’ M的实现过程 职能资本 作用 G G-P P P-W W W-G 顺利实现的条件:达到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 15.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前提是什么?

答:社会总产品的构成理论和社会生产部门的构成理论。 16.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答: ②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第I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II部类的不变资本。即I(V+M)=IIC。 17.平均利润是如何形成的?

答:(1)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各部门间利润率存在差异,等量资本不能获取等量利润;(2)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必然展开竞争。资本主义竞争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部门内部竞争,最终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一种是部门间竞争,最终形成平均利润率; (3)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依靠资本自由转移实现的,资本转移引起供求关系的改变,最终使得利润率在各个部门间大体趋于平均,最后平均利润形成; (4)平均利润率=全部剩余价值总和/社会总资本;

(5)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利润平均化的趋势,不是绝对的平均;平均利润率形成后,进一步淡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18.借贷资本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特点?

答:形成:伴随着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而出现,满足了扩大再生产过程中企业对资本的不断需求。

特点:1>借贷资本是作为商品的资本; 2>借贷资本是作为财产的资本; 3>借贷资本是最具拜物教性质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