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新人教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9:58: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参考译文】

刚才我来时,在大路上碰见一个人,脸朝北方手里拿着缰绳,驾着车,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往楚国去,为什么要朝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虽然多,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车夫驾车技术好!”这些条件越好,离楚国就越远了。

(八)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狙之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庄子·齐物论》)

【注释】 ①狙(jū):猴子。②口:口粮。③匮:缺乏。④限:减少。⑤诳:欺骗,瞒哄。⑥芧(xù):橡粟,一种粮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损其家口 损:减少 .(2)与若芧 若:你 .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俄而匮焉,将限狙之食。

过了不久,食物匮乏,他将要减少猴子的食物。 3.你从本文中收获了什么道理?

示例:要善于透过事物表面现象看清本质(看问题不要只停留在表面,应该看到其实质)。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一个养猴的人,很喜欢猴,养了一大群。他能懂得猴子的心意,猴子也能够了解他的心思。他(宁可)减少全家的口粮,(也要)满足猴子们的欲望。过了不久,食物匮乏,他将要减少猴子的食物。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瞒哄猴子:“(我)给你们橡粟,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粟,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吗?”猴子们听后都趴在地上很高兴。

(九)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

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释】 ①鲁:鲁国,在现在的山东。②计:计谋,策略。③俄:不久,一会儿。④老父(fǔ):老人。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⑤圣人: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⑥中截:从中间截断。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执竿入城 执:拿 .(2)遂依而截之 遂:于是,就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3.简要概括这则寓言给你的启迪。(不超过40字)

示例: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我们不能做好为人师的“智者”,更不能如执竿人那样盲目轻信,虚心求教

不等于自己不动脑筋。 【参考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人,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把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十)杨氏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 ①聪惠:聪明,有智慧。惠,通“慧”。②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东晋会稽郡山阴县人,官至侍中、廷尉。③诣(yì):拜访。④设:摆放。⑤夫子:对长辈或年高者的敬称。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甚聪惠 甚:很,十分 .(2)此是君家果 此:这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④⑤⑥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孔君平来拜访他父亲,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3.请结合原文内容,谈谈杨氏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非常聪明、有礼。可以从他机敏的应答、九岁就能帮父亲招呼客人的行为中看出。 4.结合课外积累,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古代“小神童”的故事,至少写出两个。

示例:孔融让梨,甘罗十二岁拜相。 【参考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访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十一)吴起守信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注释】 ①吴起: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令人求故人 求:寻找 .

(2)宜其能服三军欤? 服:使……信服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 3.你从吴起的为人处世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我们为人要讲信用,待人诚恳守信。 【参考译文】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

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难道不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吗?要想使军队信服,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十二)推 敲

《刘公嘉话》云:(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韩立马良久 良:很 .(2)遂于驴上吟哦 于:在 .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锤炼这两个字没决定下来,于是在驴背上吟诵,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 3.这则故事给我们平时的写作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示例:对待写作必须具有严谨的精神;文章不厌百回改;需要向他人学习借鉴。 【参考译文】

《刘公嘉话》记载: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后来又想用“敲”字,用心锤炼这两个字没有定下来,于是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左右的侍从将贾岛推拥着带到韩愈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都不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十三)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

(选自《晏子春秋·内杂下》)

【注释】 ①夫子:先生,对尊长的敬称。②常:常常,表示容易。③置:弃置,放弃。④故:通“胡”,何,什么。 1.翻译下列句子。

(1)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坚持做的人容易成功,坚持走的人就容易到达。 (2)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

坚持而不放弃,经常前进而不休止,有什么赶不上(我)的呢?

2.这则小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示例: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最终就会得到成功。 【参考译文】

梁丘据对晏子说:“我到死(恐怕)也赶不上先生啊!”晏子说:“我听说,坚持做的人容易成功,坚持走的人容易到达。我并没有比别人特殊的才能。经常实践却不放弃,经常行进却不停下的人,你怎么会赶不上(我)呢?”

(十四)苏洵读书

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宋史·苏洵传》)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悉焚常所为文 悉:全、都 .(2)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 至:到达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相传阅,一时之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

3.苏洵的读书经历对你有什么启发?

示例:苏洵读书很勤奋刻苦,尽管苏洵读书很晚也能学识渊博,这启示我非勤奋刻苦不能读书,只要想学习,就为时不晚。 【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