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全册说课稿(理想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15:15: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二个学习任务是个重点目标,即:抓住关键词句,交流读文后的体会,这个目标的落实,正是单元训练重点——“让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的前提。我整堂课的教学,主要围绕完成第二个学习任务展开,花大气力来落实这个重点目标。教学中,我让学生认真读课文,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静静地看,细细地品,找到最能体现出战士热爱海岛的词语句子,然后,紧紧地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去体会,真正感受到战士对海岛对祖国的热爱。 (三)、写出批注

为完成第二个学习任务,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第二遍默读,边读边要画出相关的词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一些感受,这个过程就是写出批注的过程。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讲“不动笔墨不读书”,教育他们,读书过程中,一定要边读边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并把读书的感受写在旁边,留下思考的痕迹,也就是写出批注。这是一种很好的引领学生潜心读书的方法。让学生边读书边写批注的做法,我已经在自己的班级中坚持三年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突出重点

在学生交流自己读书体会的环节中,我也很好的领会了略读课文教学的精髓,那就是——突出重点。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战士热爱海岛的?”学生可以从文章中找到很多有关战士热爱海岛词句。对这么多词句的体会,在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重点指导理解句子时,我主要引领学生深入地理解了一个句子,就是“他们像抚养婴儿似的照看这个小瓜”。首先帮学生唤起自己照料婴儿的回忆,体会到照料婴儿怎样不容易,然后创设几个情景,如,当下暴雨时,战士们是怎么做的?当刮大风时,战士们是怎么做的?当严重干旱时,战士们又是怎么做的?让学生体会到战士照料小瓜如何像抚养婴儿一样不容易,从而更进一步地使学生体会到战士爱海岛的思想感情。

重点指导“朗读”时,也是抓住了一个句子,就是战士怎样吃瓜那段。教师通过让学生做动作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体会,然后再指导学生个人读、齐读,读出了战士自豪、喜悦、激动和不舍之情。这样,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达到了训练朗读,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之目的。

另外,我想说的一点是,在教学环节的编排上,我也时刻本着“突出重点”的原则。本课有些四字词语也很美,像碧空如洗,波涛起伏;还有插叙的知识。但由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时间有限,不宜贪多求全,这些地方就不用讲,而可以让学生在写课内读书笔记的时候再做简单的指导。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一堂课,要围绕教学重点安排各个环节,对落实教学目标作用不大的环节完全可以删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有所得,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哪一样都蜻蜓点水,造成训练不扎实、不到位的后果。 (五)、读写结合。

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安排了一个读写结合的小练笔。在引导学生深读了课文, 深刻地体会到战士们是如何去改造海岛、建设海岛的爱国深情后,我又用富有诗意的语言,鼓励学生乘着彩色的翅膀,放飞想象,去想今天的海岛又是什么样子,以“海岛新景象”为题写一段话。我想,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内心一定涌动着许多属于自己的感想,大有不说出来不快的感觉。此时,我们刚好就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倾吐的平台,使学生从文本里跳出来,积极调动自己储备仓库里原有的读写知识,以“写”促使“想象”,又用想象促使写作内容不断丰富、生动,从而提高了写作能力、想象能力。这更是学生自己对文章内容的一个总结和升华,更深刻地感知了课文。这一点是很难得的。

今天这堂课在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还有欠缺,学生对课文读得力度还不够,对有些语句的理解也不到位等。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我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很多问题也感到迷茫,希望能借此机会向大家学习,希望老师们多批评多指正。 最后衷心祝愿在座的各位同仁好友:身体健康 百事可乐 千事顺心 万事如意!谢谢大家忍

受到现在,谢谢!

《索溪峪的“野”》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小学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的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 文章紧紧围绕题目展开叙述和描写。首先把走进张家界索溪峪的整体感受概括为一个“野”字;接着,分别描写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最后,作者说由于索溪峪的天然野性荡涤胸怀,使自己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和清爽。 第六单元的课文,它的训练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也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表达特点,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采用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索溪峪的“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他肩负着让学生运用方法自己学懂文章的使命。 2、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认识“赋、淑、撅、叟、涤”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 的自然风光。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2)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的能力。 (3)思想品德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3.教学重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 这篇课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字浅显,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困难不大。应该把重点放在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本教材采用多种方法组合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三、说学法 1.引导学生预习好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初步了解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风光的美好,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教学中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主导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交流、再通过老师提问检查做出总结,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阅读能力。 4.引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应用资料。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 张家界森林公园,是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它与天子山索溪峪构成了山奇、水奇、石奇、云奇、树奇的武陵源。这里千峰竟立,争奇斗研,山势之雄伟,山色之秀丽,让人称奇叫绝。这里哪儿都是一副如诗如画的天然绝景。其中的索溪峪,更是别具一格,有着其他景点无法比美的魅力。想去看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索溪峪”。二、自读章文章。 出示自学要求: 1、读了文章后,索溪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这篇文章从哪几方面来写索溪峪的? 三、反馈、讲授新课 1、读了这篇文章,给你了留下了什么印象? 展示:课文第一段 2、指导朗读。 3、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索溪峪的“野”的?(山,水,动物,游人)课件展示。 4你对索溪峪的什么最感兴趣? 根据学生的喜好灵活安排学习段落。山山有什么特点?“野”表现在哪些哪里?(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不拘一格)(课件展示)品读各种不同的美,欣赏画面,读文章。指导朗读。 作者一开始把它与其他的景点进行比较,那他是不是在贬斥他们呢?为什么?(强调美的不同,是一种天然的美,没有人工的雕琢的美) 作者是怎样地把这“野山”逼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的呢?(先概括后具体) 水水野表现在哪里的? 文章在描述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指导朗读。 动物野表现在哪些方面? 游人人“野”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释“老叟”“返朴归真”“市井” 4、品读最后一段。课件展示段落。 是啊,作者在这样的境界里,完全被感染了,被净化了。感觉此时

的自己是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哪个词能说明作者这有的感受 ,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是啊。作者此时看到的山不再是山了,水也不再是水了,它们是充满朝气的青年,是充满灵气的孩子。它们率真而自然,不加修饰,不事雕琢,用自己的纯真荡涤着游客的胸怀,作者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把自己的感情都赋予了这美丽的山川,在作者眼里索溪峪简直就是大自然的宠儿,那你读了这篇文章,你此时有什么样的感受?课文“野”又是什么意思? 6、看得出来,此时你们对神奇的张家界充满了好奇,在上课前我叫同学

们回去收集有关张家界的资料。现在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 四、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五、总结。(课件展示风景图片) 这节课,同学们了解了迷人的张家界,领略了“野”味十足的索溪峪,其实,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很多很多风景名胜,如梦幻的九寨沟,神秘而质朴的西藏,险要的华山,秀美的桂林等等,愿你们有时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欣赏,更希望你能象作者一样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你眼中美。

《月光曲》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7课。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 《月光曲》是本册第六单元第二篇阅读教学教材,是继第五单元安排的“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训练后,进行“用几个问题,再把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的阅读训练。这也是本册教材阅练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的阅读训练就是将上一课《两块银元》中学到的方法在本课的学习时加以尝试、运用,也为下一课《五月端阳》的教学——即“回答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第3次训练作了奠基。 3.教材特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全文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仅仅是个引子,第二段是个完整的故事,而整个故事的内容又分两部分加以叙述,其中分别叙述了贝多芬从了解到盲姑娘的家境及爱好从而走进茅屋为她亲自奏了两曲,从而产生激情,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谱写了《月光曲》的情景。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意境优雅,适宜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若是进行多媒体教学,更能激发学生情感,不仅能让学生体会美的意境,更能让学生受到同情劳动人民这一思想感情的熏陶。 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关键在于让学生正确回答课后问题,能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突破难点:想象第九自然段中描绘《月光曲》的内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贝多芬说的两次话,体会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4.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的内容,依照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运用“问题答案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券”,理解13个词语的意思,运用“谱写、传说、幽静、纯熟、陶醉”等词,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4)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5)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5.课时安排:3教时 第一教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脉,并学习第一段。 第二教时:按课后练习1的问题细读课文的第二段,初步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然后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教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总结课文,句段练习,进一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

二、学法和教法的选择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根据教材本身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设计过程中不仅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且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让学生在参与上耗费精力少,而收效高,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学法: 1.运用尝试、自学的方法,掌握归纳主

要内容的方法。 2.各种感官的共同参与,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3.沟通“语言——情感——语言”的关系,文道得到结合。 教法: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运用音乐、投影、语言描绘、简笔画等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月光曲》的传说中,使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优化全文的教学情境。 2.讲练巧配,引导知识的迁移。 学习目标的第一条落实,根据三个问题的功能和作用,有机地配合语言文字的讲解,设计层次训练步骤,让学生掌握学法,运用学法。 3.引入各种媒体,进行语感训练。 4.利用想象,进入角色,读写结合。 三、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教时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新课前,播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在听时感受这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听后告诉学生这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世界名曲——《月光曲》,尔后,引学生带着问题:如“这是一首怎样的曲子?”,“曲子怎样谱成?它的内容是什么?表达贝多芬什么思想感情?”等进入新课的学习(出示课题)。 (播放《月光曲》录音,让学生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诱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听课文配乐朗读。 (课文录音的播放,把学生引入《月光曲》的意境中。) 听录音后,引导学生自学字词:抓字词的音、形、义几个方面加以检测,同时结合近义词辨析练习加以巩固。 (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常规训练,在课堂上安排部分的时间练读,便于教师个别指导,同时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落实字词教学后,让学生讨论刚才的问题以了解大意,于是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老师设计的由浅入深的提问。随后简介贝多芬。 (通过训练,懂得《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经老师对贝多芬的生平介绍,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以此初步感受贝多芬对贫苦人民同情的思想感情。) 三、抓住句眼,分清段落 在学生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学习课文的第一节,学习本节时,重点理解“谱写”一词,及本节的主要意思。 上一环问题的初步理解以帮助课文第一节的学习,而本节的学习为理清文脉作索引。 学习时,生练说,师引导,从“谱写”曲子,以至“谱写”壮丽的诗篇,再扩句,使知识得以延伸,从而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学习课文第一节后,点出最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以此理出本文以“总的介绍”、“关于《月光曲》的传说”两部分为篇章结构,从而分段也就不难解决了。 (根据教材特点,充分兼顾学生实际,设计教路,帮助学生顺利地理清了文章的脉胳。) 四、根据目标,设计作业 1.语文作业本的第1、2题。 2.用“券、恬、音、键”等形近字组词。 第二教时 一、研读课丈,入情悟境 课前,通过教师语言描述,让学生进入情境,于是设计了如下描述:“传说的开头就描写了一个美丽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月色泻满莱茵河的秋夜,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山路上散步,路的尽头,有一间小茅屋的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偶尔还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不由得使贝多芬走近茅屋…… (这样,让师在描述的同时,学生潜意识进入情境。) 1.目标的提出 将学生带入情境后,引学生进入本课时的学习,然后提出学习任务,用投影出示“目标导向”及“课后第1题的三个问题”。 学习目标的明确使学生有章可循。目标的准确、具体,便于操作、检测。 2.目标的落实 (1)结合目标导向,指导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揭示学法。 ①首先让学生读问题,用“____”划出疑问词,用“”划出关键词,并确定回答的重点。 ②默读课文,找出和这个问题有关的自然段和句子。 ③理解所划句子的意思。 要解决第一题,重点理解“一天夜晚……正是他的曲子”及“贝多芬听到……眼睛瞎了”这两句。 如在理解第一句时,我设计训练题,以诱发学生思考,如:“贝多芬听到什么?”“琴声引起他注意的原因是什么”及“贝多芬当时心里想些什么”等。 通过分角色朗读,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再组织语言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概括回答问题。 (学生不仅了解贝多芬要以自己的琴声让买不起音乐会入场券的穷人得到艺术的享受,同时也培养了思维的严密性。) ④在理解第二句后,有感情地朗读第2~5自然段。 ⑤小结学法,即以上的四个步骤。 (2)

分组学习课后习题1中的第二个问题:运用学法。 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对学习和迁移的影响作用,在学法上则采用顺向迁移的方法。 交流分组学习中的疑难所在,及时加以反馈,师作了小结以后,引学生进入最后一个问题的自学。 (3)自学课后习题中的第三个问题:掌握学法。 (学生将已学会的原理予以广泛的应用,提高学法迁移的价值。) 在落实这一环节时,着重理解第九自然段中“写实”和“联想”部分。(结合配套投影片,展示教材中描绘的景象,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感受与理解) 从而使学生领悟到:以景物的变化引起曲调的变化,再以曲调的变化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4)熟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在完成文后的问题后,边读课文,边归纳课后习题的三个问题,即可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 (这一步的教学是前一步教学的水到渠成,也达成了本教时的教学目标,落实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根据目标,设计作业 1.语文作业本①P40第4题。 2.作业本第6题——归纳主要内容。 第三教时 一、入情入境,指导朗读 1.师以形象的描叙,先将学生从《月光曲》谱成的传说中转入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1)先让学生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然后简要交代朗读课文开头和结尾的技巧。 (2)重点指导贝多芬为盲姑娘弹曲子这部分。 借助投影(出示贝多芬和兄妹俩的对话),学生练读→讨论→师点拨→生有感情地读,重点领悟两个“您”及叹号、问号的作用。 (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语感,体会两次的对话所体现的文章的思想感情。) (3)在引导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中,根据文中描写,借助简笔画,创设情境,便于学生悟境。 a.结合“联写”部分的三个画面:“月亮初升的”,“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的微云”,及“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了巨浪”,体会“缓慢舒畅→轻松明快→雄壮激昂”的情感变化。 b.带学生进入课文角色后,再朗读文章的“写实”部分(通过男、女生对“写实”、“联想”部分的朗读,为下一步的背诵理清了思路)。 2.导背诵第9自然段。 背诵前,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两种背诵法,并指出本文宜按“提纲背诵”,然后尝试背诵。 在细读中悟境,于悟境上背诵,既完成了教学目标之一,又突破了难点。 二、感情朗读,小结收获 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后,进行小结收获,如让学生说说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等,最后让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惑之处。 (通过谈收获,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让学生提出问题,及时补救反馈,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和能力。) 三、学习创新,设计作业 ※创造性描述: 1.贝多芬回到客房记录《月光曲》,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样想? 根据以上内容练习写一段话。 2.学生描述。 (通过描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伯牙绝弦》说课

一、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