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0/4 0:34: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简介
中国是乳腺癌发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根据WHO的统计,每年全球新发乳腺癌病例超过一百万,欧美发达国家平均不到十名女性就有一名患乳腺癌。北京、上海两地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分别为45.0/10万、54.9/10万,在十年间上升了23%和31%,已经接近西方乳腺癌高发国家的水平。但中国妇女发病年龄较轻,30岁以后患病人数明显增加,40-50岁达到构成比中的高峰。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始于1896年Beatson用卵巢切除治疗晚期乳腺癌,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因其可降低激素敏感性乳腺癌患者复发和远处转移风险,而倍受重视。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在肿瘤的内分泌治疗中最为成熟和卓有成效。 体内雌激素水平病理性上升,是刺激乳癌细胞增生的主要因素。雌激素在绝经前主要由女性的卵巢分泌,绝经后由肾上腺和部分脂肪组织分泌。乳腺细胞中存在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这些受体使得乳腺组织随着激素水平而增生。肿瘤内分泌治疗机制就是改变激素依赖性肿瘤生长所需要的内分泌激素环境,使肿瘤细胞增殖停止于G0/G1期,从而得到肿瘤缓解。
研究表明,大约2/3的乳癌细胞含有一定量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这类乳癌称为ER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40-50%的乳癌含有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这类乳癌称为PR孕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ER雌激素受体或PR孕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对激素治疗敏感。
内分泌治疗的生物学机制:正常乳腺的上皮细胞含有多种激素受体,如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泌乳素受体、雄激素受体等。乳腺的发育有赖于多种激素的协调作用。乳腺癌细胞可以保留全部或部分的激素受体,其生长也受激素环境的影响,被称为激素依赖型乳腺癌;而激素受体保留很少或完全丧失时,其生长不受激素的控制与调节,则称其为非激素依赖型乳腺癌。促进激素依赖型乳腺癌生长的主要激素为雌激素。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乳癌的研究深入,使得内分泌治疗由早期的卵巢、肾上腺、垂体切除的手术去势逐渐转变为雌激素受体拮抗剂,芳香化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使乳癌的内分泌治疗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乳腺癌常用的内分泌治疗药物有雌激素受体拮抗剂、芳香化酶抑制剂、芳香化酶失活剂、LH-RH类似物。
一、雌激素受体拮抗剂 主要药物三苯氧胺(TAM)。作用机制:与雌二醇在
靶器官内争夺雌激素受体减少胞浆内雌激素受体的含量,从而阻断雌激素进入癌细胞。TAM为绝经前乳腺癌患者标准的内分泌治疗药物。不良反应:皮疹,皮肤干燥,脱发,深部血栓形成,脂肪肝,食欲不振,阴道分泌物增多,诱发子宫内膜癌,用三苯氧胺患者应每3个月监测子宫内膜1次,必要时行内膜诊刮。
二、芳香化酶抑制剂 主要药物:来曲唑、阿那曲唑。作用机制:绝经后女的雌激素主要是由肾上腺皮质产生的雄激素在外周组织中的芳香化酶作用下转化而产生的,本药即通过芳香化酶的活性,从而阻断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因此被列为绝经后激素依赖型乳癌的内分泌治疗一线用药。不良反应:骨折,潮热,关节痛,关节炎,肌肉疼痛,而子宫内膜癌,阴道出血或流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血栓及潮热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少于三苯氧胺。
三、芳香化酶失活剂 主要药物:福美思坦、依西美坦。作用机制:依西美坦与芳香化酶内源性作用底物雄烯二酮和睾酮结构相似,作为假底物,竟争占领酶的活性位点并与其以共价键形式不可逆结合,形成中间产物而引起永久性的酶失活,从而抑制雌激素的合成。依西美坦是甾体类不可逆的芳香化酶抑制剂,用于治疗绝经后ER和P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不良反应:恶心、口干、便秘、腹泻、头晕、呕吐、腹痛、食欲增加、体重增加等。
四、LH-RH类似物 主要药物:戈舍瑞林 、曲普瑞林。作用机制:药物性卵巢去势,此类药物通过竞争性与垂体前叶的LH-RH受体结合,减少LH和FSH的分泌,从而使卵巢分泌雌激素下降。绝经前患者应用LH-RH类似物可使雌激素水平降低到绝经后水平,而此过程是可逆的,对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系统等副作用比卵巢切除轻。所以,LH-RH类似物目前已基本成为绝经前或围绝经期激素依赖性患者不可逆性卵巢切除的替代疗法。不良反应:可逆性停经;停经综合症,如潮热、阴道干涩、性欲减退等;较少发生:脑病突变、恶心、白细胞减少。
随着医学的发展,乳腺癌的治疗更加规范,系统,内分泌治疗在临床上的地位日渐提高,芳香化酶抑制剂、芳香化酶失活剂的临床使用较雌激素受体拮抗剂效果更肯定,较化疗毒性更小,更方便,特别适合绝经期后乳癌患者的一线治疗,脑垂体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戈舍瑞林的出现,为绝经前期乳癌患者的治疗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总之,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为我们提供更多治疗乳腺癌的方法,以至最终攻克乳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