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校诂四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9 18:55: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素问》校诂四则

(一) 春在堂全书.读书余录

《生气通天论》:“味过于辛,筋脉沮弛[1],精神乃央。”王注曰[2]:“央,久也。辛性润泽,散养于筋,故令筋缓脉润,精神长久。何者?辛补肝也。”《新校正》云[3]:“按此论味过所伤,难作精神长久之解。央乃殃也,古文通用[4]。”樾谨按[5]:王注固非,《校正》谓是殃字,义亦未安[6]。央者,尽也。《楚辞.离骚》“时亦犹其未央兮”王逸注曰[7]:“央,尽也。”《九歌》“烂昭昭兮未央”注曰[8]:“央,已也。”已与尽同义。精神乃央,言精神乃尽也。

[1] 沮 弛:败坏;废弛。

[2] 王:指唐代王冰。

[3] 新校正:北宋高保衡、林亿等奉诏整理《素问》所撰的校勘记。 [4] 古文:指先秦两汉古文字。 [5] 樾:俞樾(西元1821~1907年),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清代学者。道光三十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晚年主讲苏州紫阳书院和杭州诂经精舍,名震遐迩。治经、子、小学,宗法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著作宏富,总称《春在堂全书》,共二百五十卷。其中《读书余录》有《素问》校记四十余条。

[6] 安:妥贴;稳妥。 [7] 离骚:《楚辞》篇名。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作。西汉刘向将其编入《楚辞》。下《九歌》同。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今属湖北)人,东汉文学家。安帝时为校书郎,顺帝时官侍中。所著《楚辞章句》颇为后世看重。

[8] 烂:明;有光采。

(二 )黄帝内经素问校义

《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1],使人偏枯。”王注曰:“夫人之身常偏汗出而润 者,拰宋本作 润,此从熊本、藏本[2]。久久偏枯,半身不随[3]。”林校曰[4]:“按‘沮’,《千金》作‘祖’,全元起本作‘恒’ [5]。”澍案[6]:王本并注是也。《一切经音义》卷十引《仓颉篇》曰[7]:“沮,渐也。”《广雅》曰[8]:“沮、润、渐、洳也。”《魏风》[9]:“彼汾沮洳[10]。”毛传曰[11]:“沮洳,其渐洳者。”《王制》[12]:“山川沮泽[13]。”何氏《隐义》曰[14]:“沮泽,下地也。”是“沮”为润之象。曩澍在西安县署,见侯官林某[15],每动作饮食,左体汗泄,濡润透衣,虽冬月犹尔,正如经注所云。则经文本作“沮”字无疑。且“沮”与“枯”为韵也。孙本作“祖” [16],乃偏旁之讹[17]。《说文》古文示作,与篆书巛字相似,故“沮”误为“祖”。全本作“恒”,则全体俱误矣。“沮”之左畔讹从心,《小雅.采薇》正义引郑氏《易》注,所谓古书篆作立心,与水相近者也。其右畔讹作“亘”,“亘”与“且”今字亦相近,故合讹而为“恒”[18]。

[1] 汗出偏沮(jù巨):汗出偏于身体的某一侧而湿润。沮,湿润。

[2] “宋本”两句:为本篇作者的自注语。原书以小字双行夹注的形式插入正文。宋本,指宋刊本《素问》。熊本,指明成化十年熊氏种德堂刻本《素问》。藏本,指明正统道藏本《素问》。

[3] 随:通“遂”。

[4] 林校:即宋?林亿《新校正》。

[5] 全元起:南朝齐、梁时医家。曾为《素问》八卷作训解,今佚。其书北宋尚存,林亿等校注《素问》时曾参考引用。

[6] 澍:胡澍(西元1825~1872年),字甫,又字甘伯,号石生,安微绩溪人,清代医家。咸丰九年举人,官户部山西司。中年多病,改治医术。得宋刻《素问》,悉心校勘,撰《黄帝内经素问校义》一卷,未完而病逝。

[7] 一切经音义:书名。唐代僧人慧琳撰。一百卷。亦称《慧琳音义》或《大茂音义》。以古代韵书、字书释佛经字义,共释佛经一千三百部。一切经,佛教经书的总称。仓颉篇:古代字书。秦王朝为了统一和简化文字,用小篆编写了三种字书:李斯作《仓颉篇》,胡母敬作《博学篇》,赵高作《爰历篇》。西汉时合为一本,改为隶书,统称《仓颉篇》,又称《三苍》。

[8] 广雅:古代训诂书。三国魏.张揖着。引文见该书卷一《释诂》。 [9] 魏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 [10] 汾(fén坟):水名。汾河。沮洳:低湿之地。

[11] 毛传:西汉.毛亨为《诗经》作的注解。毛氏所注《诗经》又称《毛诗故训传》。 [12] 王制:《礼记》的篇名。 [13] 沮泽:水草丛生之处。

[14] 何氏隐义:指南朝梁?何胤《礼记隐义》。 [15] 侯官:旧县名。即今福建福州。 [16] 孙本:指孙思貌《千金方》。 [17] 讹:“讹”的异体字。错误。

[18] “沮之”七句:原书双行小字注文,意在说明“沮”讹为“恒”的原委。

(三)札 迻

《阴阳别论篇第七》:“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注云:“易为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也。”又《大奇论篇》:“跛易偏枯。”注云:“若血气变易,为偏枯也。”案[1]:易,并当读为“施”[2]。《汤液醪醴论篇》云:“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施”亦作“弛”。《生气通天论篇》云:“大筋短[3],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又云:“筋脉沮弛。”注云:“弛,缓也。”《痿论篇》云:“宗筋弛纵[4]。”《刺要论篇》云:“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皮部论篇》云:“热多则筋弛骨消。”盖痿跛之病,皆由筋骨解弛[5],故云“痿易”、“跛易”。“易”即“弛”也。王如字释之[6],非经旨也[7]。《毛诗.何人斯篇》:“我心易也。”《释文》:“易,《韩诗》作施。”《尔雅.释诂》:“弛,易也。”《释文》:“驰,本作施。”是易、施、弛古 通之证[8]。

[1] 案:本篇作者孙诒让的按语。案,通“按”。孙诒让(西元1848~1908年),字仲容,浙江里安人,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同治举人,官刑部主事,后因疾病归里,悉心研治经、子、小学,凡四十年。撰有《周礼正义》、《墨子间诂》、《契文举例》、《札迻》等。其中

《札 移》载有《素问》校记十余条。

[2] 读为:训诂学术语。以本字解释假借字。 [3] 短:短缩。

[4] 宗筋:众多的筋脉。 [5] 解弛:松懈;松散。

[6] 如字:训诂学术语。破音字读本音用本义。 [7] “旨”的异体字。

[8] “毛诗”十二句:例举先秦文献中“易”、“施”、“弛”互通之证。《释文》,唐?陆德明所撰《经典释文》。此书是隋以前群经音义总汇。《韩诗》,西汉?韩婴作注的《诗经》传本。分内、外二传,现仅存《韩诗外传》。

(四) 香草续校书

《宝命全形论》:“木敷者,其叶发。”鬯案[1]:敷与陈义本相通。《汉书.宣帝纪》颜注引应劭云[1]:“敷,陈也。”《韦玄成传》注云:“陈,敷也。”敷为陈布之陈,亦为久旧之陈。凡一字之有分别义,悉由一义之通转而得[2]。训诂之法,颇无泥滞[3]。然则,“木敷者,其叶发,”即林校引《太素》云“木陈者,其叶落”也。木陈,谓木久旧也。《汉书.文帝纪》颜注云“陈.久旧也”是也,则木敷亦若是义矣。“发”当读为“废”。《论语?微子篇》陆释引郑本“废”作“发”[5]。《庄子.列御寇篇》陆释引司马本“发”作“废”[6]。《文选.江文通杂体诗》李注云[7]:“凡草木枝叶雕伤谓之废[8]。”此其义也。故其叶发者,其叶废也。其叶废,即其叶落矣。王注云:“敷,布也。言木气散布,外荣于所部者,其病当发于肺叶之中。”此说甚戾[9]。木既敷荣,何为病发?拰《灵枢.五变篇》云:“春霜烈风,则花落而叶痿。”是谓蚤花先生叶。今止一敷字,亦不足以尽此义。拤且《素问》止言其叶发,不言其叶发病,安得增设而为是说也[10]?林校正谓《太素》三字与此经不同,而注意大异。不知字虽不同,而意实无别也。拰林言三字不同,陈与敷也,落与发也,其一乃指上文嘶败之败字,王本原作嗄。说见俞荫甫太史《余录》[11]。今浙局本于下文“血气争黑”之黑字作异[12],当属刊误,不得为林指三字之一也。

[1] 鬯(chàng唱):于鬯(西元1584~1910年),字醴尊,号香草,江苏南汇(今属上海)人,清末经学家。曾师事晚清著名学者张文虎和王先谦,与俞樾等有往还。着有《香草校书》、《香草续校书》等。《香草续校书》中载有《素问》校记百余条。

[2] 颜:颜师古。以字行,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初训诂学家。少传家学,精于诂训。太宗时官中书侍郎,曾奉诏校五经,又作“《汉书注》等。

[3] 通转:训诂学术语。多用于古韵通假,此指字义的转训。 [4] 泥滞:拘泥呆板。

[5] 陆释:即陆德明《经典释文》。陆德明,名元朗,以字行,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唐代经学家、训诂学家。隋 帝时,擢秘书学士,迁国子助教。入唐,任国子博士。郑本:指郑玄《论语》注本。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东汉经学家。通古采今,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之集大成者,称郑学。

[6] 司马本:指司马彪《庄子》注本。司马彪,字绍统,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西晋史学家。着有《庄子注》、《九州春秋》等。

[7] 文选:书名。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世称《昭明文选》。选录自先秦至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