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心理学第七章考点命题(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15:36: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心理学第七章考点命题

第七章 知识的学习与教学

本章考点

知识的概念、知识的分类、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应用、学习内容的直观分类、类化、直观教学的意义、奥苏贝尔对概念的定义、概念的要素、概念的分析、概念的形成和同化、概念的运用水平、问题解决、问题解决过程的特征、问题解决的心理成分、问题情景、定势、功能固着。

第一节 知识与知识学习

1、学校智育的核心任务:掌握知识。

2、知识:狭义的知识仅指能储存在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广义的知识指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

3、知识的分类:(1)潘菽:感性知识的学习和理性知识的学习。(2)奥苏贝尔 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3)加涅 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4)安德森★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5)梅耶 言语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4、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知识的运用

(1)知识的理解:指了解传递知识载体的含义,使语言文字等各种符号在头脑中唤起相应的认知内容,从而对事物获得间接认识的过程。

1)知识理解的水平:史密斯阅读理解的四种水平:①字面的理解②解释水平的理解③批判性阅读④创造性阅读。 2)知识理解的过程:

①感性知识的形成:是在学习内容的直观中完成。学习内容的直观分为三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实物直观:以实际的事物本身作为直观对象而进行的直观活动。包括:实物观察、搜集标本、野外考察、参观、实验等。

模象直观:是以事物的模拟性形象作为对象的直观活动。如:模型、图片、幻灯、电影等。

言语直观:指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活动。

②理性知识的形成: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才能完成,并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知识的巩固:是指将所理解的知识长久的记忆。从记忆的过程来看,知识的巩固主要是通过识记和保持两个环节来实现。

(3)知识的运用:指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有关问题。主要经历四个环节:审题、联想、解析和类化。

第二节 知识分类与学习的传统观点

1、概念的分类:(1)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维果茨基.日常概念:指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积累经验而掌握的概念。也叫前科学概念。科学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揭示概念的内涵而形成的概念。(2)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奥苏贝尔(3)具体概念与下定义概念—加涅(4)易下定义概念与难下定义概念—赫尔斯。

2、概念的功能:①称谓功能②简化认识功能③系统化功能④概念是抽象逻辑思维的基本单位,没有概念就无法判断,进行逻辑推理。

3、概念的获得:(1)概念的形成:指从大量的具体例证出发,在实际经验过的概念的肯定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2)概念的同化★指在课堂学习的条件下,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生获得概念的方法。

4、概念的运用水平:知觉水平的运用、思维水平的运用 5、概念的教学方法:例证法、规例法

6、、为了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概念,在教学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用准确的语言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2)突出关键特征,控制好无关特征的数量和强度。(3)适当运用例证和比较(4)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7、原理:对概念之间关系的言语说明。

8、原理学习的过程:(1)对原理所涉及的概念的学习(2)理解原理所描述的概念间的意义关系(3)将原理内化为控制自己的行为反应的内在依据,在原理表述的基础上形成运用原理的智慧技能,甚至是相关的认知策略。

9、原理学习的方式:发现式原理学习的方式、接受式原理学习的方式

10、影响原理学习的方式的因素:对原理所涉及的概念的掌握、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言语组织。

11、问题解决:指在问题情境中超越过去所学原理的简单运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当常规或自动化的反应不适当当前的情境时,问题解决就发生了。在问题解决中,需要把简单原理重新组合,以适用于当前情境。

12、问题解决学习的意义★:(1)促使学生形成逻辑的、科学的、创造性的思维;(2)使学生认识到教材上的知识的实践价值;(3)通过问题解决而亲自独立地发现的新知识、新规则记忆得更牢固,检索得更方便;(4)在紧张的智慧活动中获得喜悦和满意等有利于学生对学习树立信心;(5)能使学生形成探索性的研究问题的心向,并获得一定的探索经验;(6)能促进学生发展对一般学习和某一学科的良好态度和兴趣。

13、问题解决的过程:(1)杜威的五步模式:①开始意识到难题的存在②识别问题③搜集材料并对之整理,提出假设④接受和拒绝假设⑤形成和评价结论(2)华莱士①准备②沉思③灵感或启迪④验证

(3)一般过程:①理解并表征问题②寻求解答的阶段③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的阶段④评价结果阶段

14、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问题情境、定势、功能固着、知识经验。 问题情境: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

定势:是由心理操作形成的模式所引起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也就是人们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

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性。

15、教学实际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1)培养学生质疑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2)问题的难度要适当;(3)帮助学生正确地表征问题;(4)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对问题归类的习惯;(5)指导学生善于从记忆中提取信息;(6)训练学生陈述自己的假设及其步骤。

第三节 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分类与学习的观点

1、知识的表征:知识在人脑中呈现和记载的方式。

2、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 知识,或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规则、时间、态度等。它以命题和命题网络★来表征。

3、从陈述性知识获得的心理过程来看,新知识的学习要经历的环节:联结、精加工、组织。

4、促进陈述性知识的一般条件:对新知识的积极关注、对相关旧命题主动的、有效的提取、合理使用工作记忆的有限容量、充分的精加工、必要的复习、及时组织和系统化。 5、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策略★★P201:(1)动机性策略(2)复述策略(3)组织者策略(4)多通道策略(5)多表征策略(6)复习策略(7)系统化策略

6、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纤维化操作步骤的知识,关于“如何做”的知识。 7、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第一阶段是对陈述性规则的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除了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条件外,还需要:例证、练习和反馈。

8、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策略:(1)展开性策略(2)变式策略(3)比较策略(4)辅助辨别策略(5)练习和反馈策略(6)条件化策略(7)分解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