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多元解读 发展创新思维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0 14:46: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尊重多元解读 发展创新思维

作者:林绍文

来源:《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4年第03期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传统的语文一元化教学模式极大地扼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多元解读才是真实的阅读,是孕育创造性品质的阅读。本文旨在探索如何进行有效的多元解读,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文学素养。 【关键词】多元解读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70-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以往的阅读教学,都是搞唯一答案、标准答案,而且这个答案又往往是教材、教参上规定的“知识点”、“能力点”,因而这个答案常常与原汁原味的阅读不相符,其结果是,学生在阅读中的很多真实的体验、感受、想法,都可能被某种唯一的、不妥的答案“窒息”了。这种过份强调文本意义解读结果的一元论,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对学生思维与个性发展的恶性扼杀。要想改变这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先要放下架子,摆正自己的位置,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转换角色,为多元解读创造一个平等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之所以受到口诛笔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课堂上师生间话语权利的非对等化。教师牢牢控制着话语权,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离感。这种师生角色地位的恒定化,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新一轮课改要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强调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变支配者为引路人,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不能把自己看作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只“授之以鱼”,忽视了“授之以渔”,而应把自己当作是与学生平等、和谐相处的生命个体,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成为创设、保护、发展、“平等对话”环境的责任人,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活跃、和谐的平等的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平等互助的气氛中与学生研究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自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但绝不能取代学生的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够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沿着自己预设好的结论猜测。只有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了,才有课堂上师生间情与情的相融、心与心的相通、教与学的相长、师与生的互促,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个性特长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养分”。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受到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文本多元解读才得以真正开展。 二、鼓励发言,为多元解读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

在传统搞统一答案、标准答案的阅读教学中,只要学生的回答与标准答案不相符,就会被老师否定掉,甚至还会招来同学的嘲笑,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再也不敢主动开口了,同时也养成了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绝不开口的习惯,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只有记答案、背答案,却不敢把自己独特见解、富有个性化的观点表达出来,整堂课变成了老师的一言堂,这与阅读作为一种对话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而语文这种文本又存在着许多“空白”,词语的隐含义的不确定性等,都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即所谓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时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感悟能力、思维方式、观点立场等都不尽相同,因而“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仅是必然的,而且多元解读应受到格外的重视和尊重。特别是阅读诗歌这种文体时,由于诗歌语言凝炼,空白最多,是最能成为多元解读的材料,所以“诗无达诂”或许可以成为多元理解的经典表述。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鼓励。现在,不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语文科的试卷中开放性的试题越来越多,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允许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就可以,即所谓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未尝不是对多元解读的一种肯定和褒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彰显个性、解放思想、适宜“多元解读”的良好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欢迎争辩、质疑,提倡学生对课文和老师观点的合理反驳、否定;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从而消除对标准答案的盲目崇拜,表扬他们敢于突破既定之见,勇于思辨的胆识,对于那些与众不同的见解予以鼓励,造就多元解读、多义共生的阅读景观;对有缺陷的发言,应先肯定其好的一面,对于不足的地方以诚挚的态度疏导辨析,令其心悦诚服,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互动的环节中,从而让每位学生都深切地感受到展示自我思想的乐趣和荣耀。

三、多元解读须多元而有界限

多元解读不是乱读、乱解,无论怎么“多元”,都有一个界限,即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和一定的解读范围的引导,而不是绝对的相对主义、蔓延的无政府主义。美国教育家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一再对文本解读的“多元而有界限”的现象作了阐述,鲁迅在《看书谈记》中曾反复说过,文学因读者的体验不同,各人推见,设想的作品的人物是不尽相同的,读者心目中的林黛玉不会是一个样,但“那性格、举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恰如将法文翻译成俄文一样。要不然,文学这东西便没有普遍性了。”虽然“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不可能变成李耳王。因此我们在鼓励学生多元解读的同时,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须让学生明白多元解读是有界限的,不是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一定要处理好多元解读和阅读导向的关系。这样,才能不偏离作者的写作目的,才能尽到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

总之,惟有个性才有发展,惟有个性才有创造。《新课程标准》凸显的以生为本、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人文精神,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要创设条件,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和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成为张扬个性的过程。倡导学生对课文的多元解读,不仅有助于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丰富阅读感受,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