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 从重视课文开始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9 3:27: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精心整理 欢迎下载

文言文复习 从重视课文开始施克兵

文言文阅读是历年高考试题中的“保留节目”,而且最近几年赋分比重一增再增。仔细分析历年高考试题,我们发现,文言文的考查,虽然命题常从课外选择材料,然而答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却在课内,一些题目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尤其是辨析实词意义、虚词意义和用法中的例句,均有课文原句的再现。可见,学好课本,巩固文言基础知识,是文言文阅读获取高分的突破口。因此,复习文言文,首先应从重视课文开始。我们知道,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不能有三隅在胸,便不能以一隅反之,只有基础扎实,才能触类旁通。重温课文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的绝佳平台。

怎样利用课文进行高考文言文的复习呢? 一、认真利用注释和文后练习,积累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重在积累,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是文言文学习和阅读的“本”。一般说来,积累400个以上的常用的文言实词,就能够比较从容地“阅读浅近的文言文”了,其中教育部颁发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150个文言实词是最常用的文言实词,我们高中生必须掌握。从词义上看,高考考查的常用实词一种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另一种是具有多义性的文言实词。前一部分实词的掌握需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注释加以强化记忆,后一部分实词的掌握则需要结合语境方能确定其意义,我们可以利用文后的练习来积累这一部分的实词。新教材中文言课文后附有不少总结、积累性练习,其中“辨析下列多义词的意思”的这道练习,多数从文言实词的角度来考查我们对实词的意义、用法及一词多义现象等的掌握情况,如第一册《鸿门宴》课后练习第三题就要求辨析“因、如、举、谢、意”等词的多义现象。这些一词多义现象的练习设计既可以给我们掌握该词的意义提供例句,又可以帮助我们系统整理该词的常见意义,在复习时不可忽视。我们还可以此为基础,联想其他课文中出现的例句,及时进行辨析和比较鉴别,从而掌握规律,归纳出它们的意义,系统掌握一词多义的文言实词。二、结合课文虚词实例,归纳整理常见虚词的用法

同文言实词相比,文言虚词的数量少得多,经过一再简化,现在《考试大纲》中只保留了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天、与、则、者、之),但这些词使用的频率却很高。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是指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体理解并能加以解释,而不是要求我们凭空地去历数某个虚词具有哪些用法。因此,复习时我们应该注意利用课文中虚词使用的实例,逐个整理《考试大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便在高考中灵活运用。复习时,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虚词简表”,列出“虚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认真填写,并且随时把复习时见到的实例填写到表格中。这里,应当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去死记字典中的意义,毕竟那是生疏的,而课文却是我们熟悉的,我们大可不必舍熟而就生。

三、串联课文实例,总结特殊旬式及词类活用的规律

《考试大纲》中规定的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四种,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这些内容虽然不直接考查,但是在阅读高考文言材料、翻译句子时都可能碰到。如果不能够了解古代句子的一些特殊句式和用法,就有可能读不懂某些句子,或不能顺利地翻译文句。

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的复习,仅仅识记空洞的语法规则无异于纸上谈兵,必须将其与典型例句的理解结合起来,把语法规则带进例句中去阐释,从对典型例句的剖析中总结出规律,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我们可以仿照文言虚词的复习方法,

精心整理 欢迎下载

列出表格,认真填写,把课文中典型的例句串联起来,集中加以分析理解,从而掌握规律,逐步形成能力。 四、重译课文重要文段。养成独立通译全文的习惯

自20XX年至今,高考都将文言翻译设置为主观题,由考生直接翻译,这增加了答题难度,然而有利于增加考试的区分度,因此翻译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分值也在增加。因而,对翻译我们一定要重视。在平时学习时,有老师讲授,又有注释和工具书相助,可以说这方面没有什么大碍。但面对高考考查的高要求,在复习时养成独立通译全文的习惯,掌握一些翻译的技巧,就显得十分重要。

复习时,要重温翻译的标准(信、达、雅),做到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译文明白通畅,有文采。还应注意,翻译时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关键是确切地表达原文的原意。词义古今一一对应的,语序古今一致的,无须多说,直译就是了。但是,当遇到特殊情况时,就需要运用现代汉语各方面的知识进行意译了。切记不要臆测大意,误将大意当做译文。

五、深入研读史传性课文,积累文史知识

有了基础的字词句知识积累之后,我们还要重视必要的文史知识的积累。通观近年来的高考文言文材料,选文的文体多定位在人物传记,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间或有作者点评议论主语。因此,复习时我们要重视史传性课文的研读,从中积累一些作家作品、史书体例、文化知识(古代官职、历法、礼俗)、历史典故等方面的知识,以备高考考试时能作有效的参考。如《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等课文即应作为重点课文进行复习。

六、从考点方向入手,注意整体阅读与能力提高

“文章”是个整体性概念,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从近两年的高考试卷来看,文言文命题有这样的变化趋势,即以整体理解为主,以考现代文的方式考查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因此,在复习课本时,我们要注意对文章的整体阅读,总体把握,学会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能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能通过理解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等。对文言的议论文也要通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重点弄清作者的观点态度。例如,我们都知道在议论文中,文章的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但在一些借古喻今的史论中,由中心论点引发的对现实的观照和感慨,也是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内容。《六国论》就是这样。在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表现为对人物、事件的是非评价和爱怜憎恶。这种是非评价和感情态度,常常集中体现于作者所精心锤炼的议论句段中。《阿房宫赋》《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促织》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自然,在具体的记叙描绘中,也会渗透着作者的观点和感情,《项脊轩志》在这方面就很突出。只要有意识地从考点方向入手,课文一样可以提高我们的分析、理解能力。

文言文复习其实就是一个积累、巩固、迁移的过程,它不是以前学习过程的简单重复。重视了课文的复习,虽然仅仅完成了漫漫征程的第一步,但却是决定性的一步,它使得后面的巩固,迁移成为了有源之水,有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