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2 13:39: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简版

一、名词解释

1、《华阳国志》:东晋,常璩著,是关于巴蜀地区的方志史书。全书12卷,约11万字,记事上起巴蜀两国的传说时期,下至东晋时期成汉政权的灭亡。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4卷记述巴蜀、汉中、南中各郡的地理概况;卷5-9以编年体形式记述西汉末东晋巴蜀地区的历史;卷10-12记述梁、益、宁三洲的历史人物事迹。它是我国保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地方志史书,对研究西南地区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十六国春秋》:北魏,崔鸿著,传记体晋代北方十六国史。100卷,又序列、年表各一卷,记载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十六个政权,这些政权各有自己的史书,但体例不一,记述差距较大,崔鸿根据旧的记载,加以综合汇编,成就此书。本书历史地位很高,《魏书》、《晋书》、《资治通鉴》等均将其作为重要参考资料。本书各国各为篇卷,叫做“录”,各国帝纪改为“传”,记录各国史事,系以各自年号,各国国主之事迹,则按正史本纪之体例,摒弃贵华贱夷的偏见。原书北宋已失,今传为明人屠介孙、项琳等刊本,乃取《晋书》十六国事,及类书所引《十六国春秋》轶文,汇编而成。

3、《洛阳迦蓝记》:北魏,杨衒之撰,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被认为是被炒文学的双壁。共5卷,分城内及四门之外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兼叙尔朱荣乱事及有关古迹、轶文等,于当时豪门贵族、僧侣地主的骄奢淫逸,寓有讥凭之意。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学、艺术、思想、宗教等方面,史料价值极高,其中所引《宋云家记》,叙宋云与僧惠生出使西行事,是研究中外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4、《汉记》:东汉,荀悦著,是记述西汉历史的史书,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断代史,共30卷,是依《左传》编年纪事的体例将班固的《汉书》按时间先后加以裁剪、编排,写成此书,以供献帝参阅。书中常用“荀悦曰”的形式发表有见地的史论,行文流畅,成就很高,收到后人赞扬。 5、《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叙事上起周威烈王2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6年,以事系年,详略得当,以述事论人为主,全书绝大部分篇幅记述历代治乱兴衰,以供统治者借鉴,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 的地位。 6.浙东史学: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史学学术派别,也是儒家学术派别之一。兴盛于明清,他们多出自或活动于浙江东

部的绍兴宁波,故此得名。以黄宗羲及其弟子万斯同、再传弟子全祖望等为代表的。他们高举“经世致用”的旗帜,在当时史学阵地上冲锋陷阵。黄宗羲《明儒学案》以及黄与全祖望合著《宋元学案》是我国第一部学术史专著。 二、简答

1、简述《三国志》与《后汉书》的各自特点。

《三国志》(晋)陈寿,阐述自黄巾起义到晋灭吴近百年的历史,叙事井然有条,成为我国纪传体史书中的杰作。文笔洗练,叙事备约,人物形象生动,史实准确,取材严禁,尊魏褒晋,曲笔回护。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为纪传体东汉时。作者的史学观点较班固大为进步,在体例有所发展。范晔在纪传体史书基础上,创立《文苑传》、《列女传》,把历史载笔扩展到占人口半数的妇女方面,为皇后写了本纪,还为“逸民”、“独行”“党锢”“孝子”立传,使纪传体史书更加完备。重视史论,主张作史书要“以意为主,以文传意”,在史论中有不少唯物主义的言论。但范晔的思想中有很多迷信色彩,如专门为“方士”立传。并且范晔并未完成《后汉书》的写作就被危害,遗稿为后人所编排,难免有与原著不符之处。结构严谨、剪裁得体、资料丰富、完备周详、以类相从、别具一格、体大思精、系以年月;褒贬分明、崇尚名节;揭露黑暗、思想进步。但是他重文采求简要;崇门第,贱寒门。重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