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6 22:04: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技能学习:通过学习形成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有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两种。

心智技能:内在的心智活动方式,如学习策略、解题思路等。 操作技能:外在的操作活动方式,如体育技能。

(3)社会规范的学习:把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内化的过程。

四、人类学习的特点

1.主动积极地适应环境与改造环境,具有能动性和社会性;。 2.能够以社会交往等形式获取大量间接经验; 3.学生的学习具有特殊性、接受性、方向性和连续性。

第二节 几种典型的学习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

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建立前:UCS————————UCR (食物) (唾液分泌) 建立中:CS+UCS————————UCR (铃声稍前于食物相继出现)(唾液分泌) 建立后:CS ——————UCR (铃声) (唾液分泌)

经典条件反射特征

1.获得: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加强条件反应。如将声音刺激与喂食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反应。

2.消退: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无条件刺激,即不予强化,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如学会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狗,在一段时间听到铃声而不喂食之后,可能对铃声不再产生唾液分泌反应。

3.恢复:消退了的条件反应,即使不再给予强化训练,也可能重新被激发,再次出现,这被称为自然恢复作用。

4.泛化:指某种特定条件刺激反应形成后,与之类似的刺激也能激发相同的条件反应,如狗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反应后,对近似铃声的声音也会产生反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便是获得与泛化的最好例证。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

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命名,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

21

反射不同,操作条件反射与自愿行为有关,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非自愿行为有关。

操作条件反射过程:

辨别性刺激———操作性反应———强化刺激 (压板) (按压板) (食物)

三、观察学习

班杜拉(A.Bandura)提出了观察学习这一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学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不必直接做出行为,不必亲身体验强化,可提高学习效率。

班杜拉的经典实验

在早期的一项研究中,他们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把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这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观察学习的过程 1. 注意过程

观察学习的首要阶段。如果人们对榜样行为的重要特征不加注意,就无法通过观察进行学习。班杜拉认为,注意过程决定着个体在大量的榜样影响中选择什么作为观察的对象,以及个体从正在进行的榜样活动中抽取出哪些信息。

2. 保持过程

观察者将这种反应模式以符号的形式保存在记忆系统中,以便以后个体根据言语符号来唤醒表象,并指导自己的行动的过程。

3. 动作再现过程

把符号性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的过程,该过程决定那些已经习得的动作转变为行为表现的范围和程度。

4.动作过程

引发习得的动作转变为实际行为的过程。不同动机会影响个体选择不同的习得行为进行表现。

第三节 有效的学习策略

一、MURDER策略系统

图6.1 MURDER学习策略图

22

理解U:在某种具体情境中,对所面临的问题和任务的理解。 回忆R:回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要点。 消化D:具体详细地解释和回忆要点。

扩展E:把提取出来的信息加以整理和组织,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复查R:对解决问题的适当性进行检查和评价。

心境设置M:在学习之前使学习者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克服并减少消极情绪。

二、复习策略

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遗忘。

1. 有效的复习时间安排:

第一次复习:学习结束后5-10分钟;

第二次复习:学习当天的晚些时候或者学习结束后第二天; 第三次复习:一星期后; 第四次复习:一个月后; 第五次复习:半年后。

2. 复习的次数

过度学习:在恰能背诵某一材料后再进行适当次数的复习。

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100%时效果较好,如你识记某一材料用了6遍刚好记住,那么最好再读两三遍。

3.复习的方法 阅读与背诵相结合。

三、组织策略

23

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地分类、整理与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

群集(归类)、摘录、划线、列提纲??

四、问题解决的IDEAL方法

(1)识别(identify):注意到、识别出所存在的问题;

(2)界定(define):确定问题的性质,对问题产生的过程和原因进行解释; (3)探索(explorer):搜寻解决问题可能的方法; (4)实施(act):将解决问题的方法付诸实施;

(5)审查(look):考察问题解决的成效,搜集有关的反馈信息。

第六章 记忆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的三个基本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一个对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二、记忆表象

头脑中再现出来的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表象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直观性)、概括性。 表象的产生是综合了多次知觉的结果。

24

三、记忆的分类

1.记忆的内容: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感记忆、运动记忆、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2.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保持时间约为0.25-2秒。 短时记忆:5秒-2分钟。 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至终身。

复述是学生掌握、巩固知识的有效措施。 研究表明,复述有两种机能: (1)使输入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 (2)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输送。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复述有不同的水平和等级:

一级复述是单纯地重复信息的音韵,它虽然能够把必需记忆的内容保持在短时记忆中而不消失,但却难于形成长期记忆。

二级复述是思考内容的意义和联系,或者组成文章,或者使用表象来记忆,它是一种更高水平的精细的加工,向长期记忆输送的可能性也更高。

根据这些研究结果,教学中应重视复述的训练。

教师应向学生提出复述的要求,要求学生复述讲授的主要内容。教师应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整理加工、用自己的话或者举出具体的事例来复述内容。只有经过各种形式、经常性的复述训练才能更有效地达到长期记忆的效果。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