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陈传明-周小虎)-第三章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0 3:52: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管理学原理作业第3章

一、思考题

1、为什么梅奥认为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的能力? 答:梅奥认为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满足程度能力的原因在于: (1)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科学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作业方法、工作条件和工资制度,因此,只要采用恰当的工资制度、改善工作条件,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就可以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

(2)梅奥则根据霍桑实验得出不同的结论,他认为,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士气;而工人的士气则取决于他们感受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在这些需要中,金钱与物质方面的需要只占很少的比重,更多的是获取友谊、得到尊重或保证安全等方面的社会需要。因此,要提高生产效率,就要提高工人的士气;而要提高工人的士气,就要努力提高工人需要的满足程度。

(3)所以,新型的管理人员应该认真分析工人需要的特点,不仅要解决工人生产技术或物质生活方面的问题,还要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的思想情绪,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才能适时、合理、充分地激励工人,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2.在巴纳德的社会系统论中,协作系统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答:巴纳德认为,作为正式组织的协作系统,不论其规模的大小或级别的高低,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

(1)协作的意愿。组织是由个人构成的,组织成员愿意提供协作条件下的劳动和服务是组织存续所必不可少的。协作的意愿意味着个人自我克制、交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权、个人行为的非个性化。其结果是个人的努力结合在一起。没有这种意愿,就不可能有对组织有用的持续的个人努力,也就不可能存在不同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协调的组织活动。

(2)共同的目标。是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协作意愿若没有共同的目标,则是发展不起来的。没有共同的目标,组织成员就不知道需要他们提供何种努力,同时也不知道自己能从协作劳动的结果中得到何种满足,从而就不会有协作活动。 (3)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组织的共同目标和不同成员的协作意愿只有通过信息沟通才能相互联系,形成动态的过程。没有信息沟通,不同成员对组织的

目标就不可能有共同的认识和普遍接受;没有信息沟通,组织就无法了解其成员的协作意愿及其强度,也就无法将不同成员的努力形成协作的活动。因此,组织的存在及其活动是以信息沟通为条件的。 3、西蒙的决策理论有何特点? 答:西蒙的决策理论有三方面特点:

(1)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管理者要做的工作千差万别,但都要做出某项工作是做还是不做的决策。管理的实质是决策,决策并非是一些不同的、间断的瞬间行动,而是由情报活动、设计活动、抉择活动和审查活动构成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工作过程。

(2)决策的核心是利用合理的标准对各种可行方案进行评价。对企业管理决策而言,评价的基本要求是生产上先进、经济上合理。

(3)“令人满意的”是最主要的决策准则。人们在决策时,不能坚持要求最理想的解答,常常只能满足于“足够好的”或“令人满意的”决策,因为人们没有求得“最优解”的才智和条件,所以只能满足于“令人满意的”这一准则。 4、系统与权变理论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权变学派的基本观点主要有:

(1)组织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是由5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的整体,这5个子系统包括目标与价值子系统、技术子系统、社会心理子系统、组织结构子系统、管理子系统。这5个子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从而构成一个整体。

(2)由于组织还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组织预定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内部条件,还取决于外部条件,如资源、市场、社会技术水平、法律制度等。 (3)因此,复杂组织管理系统是由作业子系统、协调子系统和战略子系统构成的。作业子系统负责实际工作的完成,写条子系统负责垂直和水平联合协调活动,战略子系统将组织与外部环境联系起来。管理人员需要力求在于外表见的相互影响中,各部分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4)权变理论认为,企业管理要根据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技术和方法。权变理论学派希望通过观察和分析大量的实例,找出管理思想、技术和方法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把众多的管理情

况归纳为几种基本类型,并为每个类型找出一种模式。因此,根据权变理论学派的观点,管理技术与方法同环境之间存在一种函数关系,企业管理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5、明茨伯格的新组织理论有何特点?把协调机制作为组织研究的中心对管理者可能带来哪些启示?

答:(一)明茨伯格的新组织理论有三方面特点:

(1)组织管理的基本问题是分工和协调。通过分工,组织把目标活动分派给组织的不同成员,以便于执行。通过协调,使不同时空工作的组织成员的活动构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组织任务的完成。因此,组织结构的实质是人们在组织内进行劳动分工和协调的方式的总和。

(2)任何企业的组织框架,不论其具体形态如何,都由六个基本部分构成。即任何组织都是由工作核心层、战略高层、直线中层、技术官僚、支援幕僚和意识形态或文化六个部分组成。

(3)上述六种力量的不同组合,形成了组织结构的七种基本形态,即创业型组织(简单结构)、机械型组织、多角化组织、专业型组织、创新型组织(特别小组)、使命型组织以及政治型组织。 (二)带来的启示:

(1)把协调机制作为组织研究的中心对管理者可能带来如下启示:不论企业采用的具体协调方法有多少种,都可以归纳为六种基本的机制:即相互调适、直接监督、程序标准化、成果标准化或产出标准化、技术(技能)或知识标准化、规范标准化。

(2)这六种协调机制在时间上是相继出现的,在空间上也可能同时并存。从发展过程来看,当企业规模较小时,几个人工作,彼此之间的协调可以采用相互调适的的方式。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组织复杂性的增加,就需要有一个上级来进行协调,即出现直接监督的方式。

(3)而规模和复杂性的进一步增加,就要实行标准化的协调方式。一般工作可以实行程序标准化,有些工作较复杂,无法规定标准工作程序,则应该采用成果标准化。如果工作再复杂些,不仅工作过程难以标准化,而且工作成果也难以预定一个标准时,则只能实行技术或知识标准化,从投入方加以控制。而企业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