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孤独感和应对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8 7:25: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目录

摘要……………………………………………………………………2

一、引言………………………………………………………………2

二、孤独感的概念、类型以及大学生孤独感的含义…………………2

(一)孤独感的概念?????????????????????????3 (二)孤独感的类型?????????????????????????4

1.感情孤独与社会孤独??????????????????????????4 2.长期性孤独、情境性孤独和暂时性孤独??????????????????4 3.主动孤独和被动孤独??????????????????????????4

(三)大学生孤独感的含义??????????????????????4

三、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5

(一)个人因素???????????????????????????5 (二)家庭因素???????????????????????????6 (三)学校和社会因素????????????????????????6

四、建议…………………………………………………………………7

(一)家长????????????????????????????7 (二)学校????????????????????????????7 (三)班级????????????????????????????7 (四)个体????????????????????????????8

五、结束语………………………………………………………………8

(一)讨论????????????????????????????8 (二)对策????????????????????????????8

参考文献………………………………………………………………8

1

English abstract………………………………………………………9

浅谈大学生孤独感和应对

摘要:

有关资料显示,大学生普遍存在孤独感,孤独感已经构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回顾,发现孤独感具体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类型,特别是大学生孤独感有其特殊之处。而关于大学生的孤独感的形成的原因,总体可以归结为个人、家庭和学校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几方面的努力如何减轻甚至消除大学生孤独感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 影响因素 结论与建议

一、引言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建立和维持与他人积极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希望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被他人认可和接受,以及需要友情的慰藉和爱情的滋润,从而获得自信、鼓励以及奋斗的动力。但往往由于一些原因,这些需求有时候难以满足,从而产生一定的孤独感。因此,研究大学生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并针对此提出一些应对的方式,从而帮助大学生了解自我、帮助自我,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完整、独立、健康、和谐的人格品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孤独感的概念、类型以及大学生孤独感的含义

(一) 孤独感的概念

孤独感的概念最初来自于医学,用以表示人际交往沟通以及情感表述方面的功能障碍。后来,心理学家将孤独感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中,对其概念、内容、意义展开了一定程度的讨论。1973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受鲍尔比关于依恋学说

的影响,发表了《孤独,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独体验》的文章。文章指出:孤独感是当个体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的一种主观

2

的心理感受或体验。这开创了孤独感研究的先河。国内的学者也对孤独进行了描述,黄希庭认为孤独是一中负向的情绪体验,是个体渴望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却又无法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此外李传银等在综述国内外多种关于孤独感的解释后做出了更全面的界定:认为孤独感是当个人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产生差距是而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孤立、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落感。

(二) 孤独感的类型

在对孤独感的研究上,心理学家在孤独感类型的方面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划分了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感情孤独与社会孤独

维尔斯1973年依据孤独感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情感性孤独和社会性孤独。认为前者是起源于缺乏亲密关系提供的情感依恋所引起的。对儿童来说可能是父母或其照顾人,对成年人来说就是其伴侣或亲密的朋友。这种孤独引发的心理问题是焦虑、寂寞、威胁感或误解他人的好意等,并有两个亚类型:一是具愤怒情绪的偏执狂行为、一是感到抑郁的人。后者是欠缺社会融合或社会参与能够提供的朋友或同事的关系网络时产生的,它易引发烦躁不安、边缘状态等。这两种类型个体可能只体验到了其中某一种,如家庭主妇或新婚的夫妇,可能没有情感性孤独,但没有新朋友或社区归属感之前就会有社会性孤独。

第二种:长期性孤独、情境性孤独和暂时性孤独

杨和贝克根据持续时间将孤独区分为:长期性孤独、情境性孤独和暂时性孤独。长期性孤独源自于个体长期以来一直感到缺乏令自己满意的人际关系或长期社交不足和存在社交缺陷;情境性孤独则产生于个体重要的人际关系的破裂和瓦解及改变时,或人处在陌生、封闭、孤单的社交环境中;暂时性孤独则涉及的是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时不时地会体验到的偶然的孤独感。长期孤独的个体难以与他人发展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经常感到孤独无援或与他人疏离,并为此而深感痛苦。情境性和暂时性孤独只是对环境变化的暂时性反应。但是如果个体在一定时期内仍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亦可转化为长期性孤独。

第三种:主动的孤独和被动的孤独

我国学者朱智贤根据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将孤独分为主动的孤独和被动的孤独。前者主要是个体为了满足一定文化的要求或个体心灵安宁特意追求的一种隔离状态,如宗教的要求、古代哲学家追求的那种孤独生活。而后者可能是非自愿的,可能由于各种自身的(如性格等问题)或外在的原因(缺乏别人的理解)造成了这种孤独的状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