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冒泡排序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3 21:36: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一冒泡排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冒泡排序的原理;理解冒泡排序的流程图;编写冒泡排序的主要代码; 能力目标:学会使用冒泡排序思想设计解决简单排序问题的算法;进一步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体会程序设计在现实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程序书写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冒泡排序原理及它的流程图

难点:理解冒泡排序中的遍、次等概念(即对变量使用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采用讲解法、演示法、分析归纳法引导学生参与思考,用逐步求精的方式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化抽象为具体,由特殊到一般,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课前准备

1.教师的教学准备:冒泡排序的课件

2.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多媒体网络教室、投影机、多媒体教学平台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新情景

通过扑克牌的展示引入排序的概念

排序:通过调整位置,把杂乱无章的数据变为有序的数据。。 二、新课

排序的方法很多,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其中一种比较典型的排序方法――冒泡排序。 1、 冒泡排序的基本思想

一边讲解一边以文字形式给出冒泡排序的基本思想(书P31略)。特别要强调怎样算一遍处理,而且每遍总是从“最下面起”,“自下而上”,比较“相邻”两数。 2、画流程图(按非减次序排序)

这块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方式,由特殊到一般归纳总结,利用模块化,各个难点一一突破。

(1)

以5张扑克牌的排序为例,演示冒泡排序的逐个过程,再次强化学生对冒泡排序过程的理解。教师要书写每遍排序过程中两两比较的数、比较的次数、待排序的第一个数

(2) 流程图一

小结排序过程:5张扑克牌总共进行了4轮排序。每轮排序冒起一个最小数,于是转化成右侧流程图。

给出流程图一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这种结构实际上属于什么结构――循环结构。但是不规范的,我们需要用一个变量来控制循环次数,从而引出用变量i来记录正在执行的排序的遍数,它的值是从1到4,每次做完后加1。让学生回顾一下循环结构的流程图模式,两两学生讨论,合作将上面流程图转换成下面的流程图

思考:如果参与排序的是n个数呢?

比较遍数与个数关系:遍数=个数-1

流程图二(推广到n个数)

现在只剩下“不断两两比较交换”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如何进行不断两两比较交换?。 在程序中有些数据规律不是很明显,如果用表格来列一下,可以极大地提高数据分析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规律也更容易找出来。

第几遍 待排序的依次与它前一个数进依次与它前一个数共比较次 第一个数 行比较的第一个数 比较的最后一个数 数 1 d(1) d(2) d(3) d(4) d(5) d(5) d(5) d(5) d(2) d(3) d(4) d(5) 4 3 2 1 2 3 4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每次都是从最后面一个数开始比较,最后一个参与比较的数的下标与比较的遍数有关:遍数+1

思考:共n个数呢?

让学生讨论共n个数,各遍比较的情况,特别是第i遍,完成下表的填写: 第几遍 依次与它的前一个数进行比较的第一个数 第1遍 第2遍 …… 第i遍 …… 第n-1遍 d(n) d(n) …… d(n) …… d(n) 依次与它的前一个数进行比较的最后一个数 d(2) d(3) …… d(i+1) …… d(n) (n-2)+1=n-1 (n-3)+1=n-2 …… (n-(i+1))+1=n-i …… (n-n)+1=1 共比较次数 这里又需要用一个变量来标识正在参加比较的数组元素的下标,引进变量j:记录一遍处理过程中,当前数组元素下标。

小结论:共n个数,第i遍处理时,j的值从n到i+1之间递减,每次d(j)与它的前一个数d(j-1)进行比较。

流程图三(n个数) 不断两两比较交换

至此,所

有问题、难点我们都全部细化,一一解决了,现在将流程图三“两两比较交换”纳入流程图二,即得下面的总流程图: 总流程图

n:参加排序的数组元素总个数

i:记录正在执行的排序的遍

数,由1变到n-1

j:记录一遍处理过程中,当前

数组元素下标,由n变到i+1

说明:虚线框部分即为第i遍处理时“不断两两比较交换”的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