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音词、复音词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7 11:17: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我们先讲单纯词。

单纯词有两类,如:天、地、人、马、大、水、丈、从、围、梁、军等。一是多音节单纯词(复音单纯词),复音单纯词中主要是联绵词和叠音词。联绵词如:仿佛、彷徨、参差、依稀、葡萄、崔嵬等。叠音词如:坎坎、依依、杲杲、关关等。 (一)联绵词

联绵词,也叫“连绵词”、“联绵字”。“联绵”是连接不断、不可拆开之义。联绵词在书写上是两个字,这两个字只代表构成联绵词的两个音节的读音;这两个字(音)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意义,不可拆开理解。正如王国维说的“合二字而成一语,其实犹一字也”。组成联绵词的每一个字的含义,一般来说,都与联绵词的词义无关。例如:《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句中的“望洋”表示“仰视之貌”,是个联绵词,不可以拆成“望”、“洋”两个字理解成“望着海洋”。

联绵词有三个特点:

1、从意义上看,多为描摹声色形状之词,也有表示事物名称的。在古代典籍、特别是《诗经》中用得比较广泛。例如:

《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表示长短不齐之貌。 ”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形容女子身形体态美好,有人将它译成“苗条””。 《楚辞·渔父》:“屈原放逐,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憔悴”形容瘦弱萎靡之貌。 ”《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徘徊”为往返回旋之貌。 ”《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是芦苇一类的植物。 ”

2、从写法上看,有“字无定写”的特点。由于记录联绵词的两个字,只表示读音,不分别表示意义,因此往往会有多种写法。例如,“望洋”还可以写成望羊、望阳、盳洋;“徘徊”也作裴回、徘回;“逶迤”也作委移、逶陀、委它、委他、威夷、委蛇、委施;“匍匐”也作匍伏、蒲伏;“黽勉”也作闵勉、闵免、文莫、密勿;“踌躇”,也作踟蹰、跢跦、踟躇、踟跦、踟伫、躑躅、彳亍等;“彷徨”,又写作方皇、旁皇、房皇、徬徨;“仿佛”,又

写作彷彿、髣髴;犹豫又写作犹预、由豫、由夷、犹夷、夷犹、犹与、容与等。

3、从语音上看,两个音节之间多有双声、叠韵或双声兼叠韵的关系。有的是声母相同,称作双声(如果两个音节都是零声母,也是双声)。如崎岖(溪母)、踟蹰(定母)、鸳鸯(影母)。有的是韵(指韵腹和韵尾)相同,称作叠韵。如崔嵬(微部)、婵媛(元部)、蹉跎(歌部)。再如:

双声联绵词:仿佛、踊跃、匍匐、参差、踟蹰、玲珑、栗烈、倜傥、觱发、造次、缤纷、侘傺、容与、蜘蛛、澎湃、突梯、滑稽、忸怩、便嬖、蟋蟀、蒹葭、伊威(昆虫名)、蓬勃、唏嘘、仓卒、倜傥、辘轳、恍惚、留连。

叠韵联绵词:须臾、窈窕、窈纠、婆娑、蹉跎、蒙胧、辟易、偃蹇、忧受、夭绍、婵媛、崔嵬、仓庚、薜荔、彷徨、徘徊、堂皇、蹁跹、逡巡、妖娆、披靡、扶疏、荒唐、逍遥、混沌、扑朔、蹉跎。

双声兼叠韵的联绵词:辗转。

也有一些联绵词在语音上没有双声、叠韵关系,如:蝌蚪、鹦鹉、葡萄、颠沛、箜篌、狼狈、滂沱、浩荡、蜈蚣、狼藉、陵夷、逶迤、跋扈、芙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联绵词在语音上的联系指的是古代的读音。有的联绵词过去有双声或叠韵的关系,到了现在这种关系已经没有了,这是因为语音发生了变化

4、从构成上看,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因是一个语素,所以不能拆开解释。这一点上,前人已有教训。例如:

①犹豫,《礼记·曲礼》正义:“此二兽进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故谓之犹豫。”有人还认为犹是兽名,豫是预先的意思(见《汉书·高后纪》颜师古注)。清代王念孙父子对此提出了批评。(详参沈祥源主编《古代汉语》P158)

②窈窕,扬雄《方言》卷二:“美心为窈,美状为窕。”此亦不可从。其实窈窕是连绵词,有二义,一是美好,二为幽深。

③辗转,朱熹《诗集传》因郑笺将“辗转反侧”拆成四个词,“辗者转之半,转者辗之周,反者辗之过,侧

者转之留,皆卧不安席之意。”其实,辗转为连绵字,反侧是同义(近义)词连用。

④望洋,又作望阳、望羊、望徉、盳洋等。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对“望洋”解释说:“洋、羊皆假借字,其正字当作阳……言望视太阳也。太阳在天,宜仰而观,故训为仰视。”

⑤首鼠,义同踌躇。《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何为首鼠两端?” 宋人陆佃《埤雅》说:“鼠性疑,出穴多不果,故持两端者谓指首鼠。”这是望文生义的解说,章炳麟也跟着犯了错误。《史记》集解引《汉书正义》曰:“首鼠,一前一却也。”这个解释也有些含糊。其实这个词又作首施,《后汉书·邓训传》:“虽首施两端,汉亦时收其用。《辞通》作者朱起凤也曾受这两个词的启发,发愤编写了这部词典。 ”

(二)叠音词

叠音词,也叫重言词、重言形况词,是重叠两个音节组成的词。我们这里说的叠音词是指重叠的两个字拆开来表示的意思与这个叠音词的意思无关的这一类叠音词。不包括像舅舅、悄悄、轻轻这一类重叠式的合成词。例如: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周颂·执竞》:“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 《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学习叠音词,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叠音词一般都是形容写貌之词或拟声词。如:夭夭(少盛之貌)、霍霍(磨刀声)、离离(繁茂貌)、坎坎(伐木声)、关关(鸟鸣声)等等。

2、叠音词在形式上与单音词的重叠形式相似,但是性质不同,在表意上也是有区别的。例如,《孔雀东南飞》:“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句中的“物物”、“种种”都是单音词的重叠形式,含有“遍指”、“每一”之义,这是叠音词所不具备的。又如,《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句中的“行行”是单音词的重叠形式,意为“走了又走”,表示动作的重复进行,这也是叠音词所不具备的。单音词的重叠形式在古

汉语中颇为常见,如“旦旦”(每天)、“卷卷”(每卷)、“朝朝”(每天早晨)、“暮暮”(每天晚上)、“人人”(每人)、“家家”(每家)、“处处”(每处),等等。

上面说的联绵词和叠音词都是单纯词,下面我们再讲合成词。 (三)合成词

合成词是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合成的词。如争论、号令、平安、国家、社稷、恐惧、会盟、作息、得失等等。组成它的每个语素都是有意义的。

关于合成词,我们在“单音词和复音词”部分已有部分涉及,这里主要强调以下三点。

1、关于偏义复词。偏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成,但词义只偏于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作为陪衬。例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句中“异同”义偏于异,“同”字只作陪衬。

①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上》)按:古代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地方叫“圃”,“园圃”的词义偏于“园”。

②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战国策·魏策》)“休”指吉兆,“祲”指妖气,“休祲”指不祥的云气,义偏于“祲”。 ③骂其妻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史记·文帝本纪》)“缓急”在句中表示“急难之事”,词义偏于“急”。

④生女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史记·仓公传》 ⑤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后汉书·何进传》) ⑥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史记·刺客列传》) ⑦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⑧擅兵而别,多他利害。(《史记·吴王濞传》) ⑨无羽毛以御寒暑。(《列子·杨朱》)

偏义复词究竟偏重于哪个语素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确定。

2、关于附加式合成词。附加式合成词是以一个实义语素为中心,在它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虚义语素组成的。根据虚义语素的位置,可分为前加式和后加式两类。

A、 前加式:即在实义语素前加上词头。古汉语中常见的词头有“有”、“其”、“言”、“于”、“薄”、“阿”等。例如:

①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诗经·周颂·时迈》) ②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③八月其获,十月陨萚。(《诗经·豳风·七月》) ④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诗经·召南·草虫》) ⑤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⑥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⑦薄汙我私,薄澣我衣。(《诗经·周南·葛覃》) ⑧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

B、后加式:即在实义语素后添加词尾。古汉语中常用的词尾有“然”、“乎”、“焉”、“尔”、“如”、“若”等,它们一般用在形容词或动词之后。例如:潸然、喟然、欣然、飘然、勃然、沛然、填然、油然、焕乎、确乎、惄焉、率尔、莞尔、荣如、辱如、纷若、沃若、欣欣然、恂恂如、徐徐焉,等等。例如:

①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

②天油然作雨,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孟子·梁惠王上》) ③天下晏如也。(《史记·司马相如传》)

3、有些词古时已是复合词,虽然古人常把它分开来讲,但我们仍应看作词,即没必要把它分开来讲解。如阻隘、险阻、婚姻、饥(饑)馑,但词素本来的意义我们不能不管。

三、一词多义

最后我们谈谈古代汉语词汇构成的第三个显著特点,即一词多义的现象。

古代单音词居多,音节和词的书写形式是有限的,而词语和词义是无穷的。随着词汇的增加和词义的不断发展,一词多义的现象便越来越普遍了。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以笔画最少的“一”字为例,常用义项就有六七个。

①一人,一桌。(《口技》) 数目 ②古今一也。(《察今》) 相同,一样 ③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统一 ④用心一也。(《劝学》) 专一 ⑤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 满,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