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5 6:14: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方法生动活泼,教育目的性强,教育效果明显。一年级小学生虽然年龄很小,但通过班主任老师的精心指导编排下,通过优美的歌舞,小表演、诗朗诵、小品、快板等形式,歌颂了中华传统美德,并从小立志发扬传统,光大祖国悠久文化。体现了儿童的年龄特点,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家庭中的传统美德教育,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具有不容忽视和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生长、发展的重要场所,学生能否健康成长与其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不容忽视和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过程中,家庭的教育功能同样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为提高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我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对家长进行培训,指导家长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开展家庭教育。在科学的指导下,我校学生家长身体力行,学习传统美德,带头实践传统美德,以实际行动树立了自身威信,感化带动了孩子。为了给家长提供家教交流的机会,我校选择家教成功的家长为家长们作报告、谈感想、介绍家教经验,改变了过去校方对家长单方面说教的局面,形成了家长与老师、家长与家长之间相互交流教子经验的新现象,受到了家长的普遍欢迎。这种做法不仅拓宽了对学生进行传美教育的渠道,强化了教育效果,还使家长觉悟和思想意识普遍得到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 提高教师素养,引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要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心灵,首先要走进教师的心田。学校注重引领教师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做传承传统文化的引路人。学校坚持“奠定坚实基础,创造人生梦想”的人本化生态教育理念,

通过构建生态课堂,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活泼的课堂氛围,积极的师生交流,多样的互动方式。在生态课堂中教师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积极塑造新时期温文儒雅的人民教师形象。“雅”教育作为汉铁小学的教育思想,主张“以雅育雅”的教育方法,即儒雅的教师在和谐的氛围中,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分享对知识、对人生的领悟,最终培养出知书达礼,和谐发展的文雅学生。同时,“雅”教育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受教育的过程。它既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通过营造优雅的教育学习氛围,展现独特的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智慧的启迪,情感的丰富,人格的熏陶。最终实现“雅”的浸润。它是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合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强调教育是师生终身学习,共同学习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升华“儒雅”的内在素养,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情操的熏陶。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用“读书富脑工程”来塑造儒雅教师,传统文化书籍是必读书目。寒暑假要求老师至少读一本传统文化书籍,并写出心得,开学后组织交流;定期开展师生经典诗文诵读、赏析活动。在读书、交流、测试、赏析中,传统文化的种子首先在每一位教师的心里扎下了根。教师带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挚爱走向学生,走进课堂,向学生讲述长城、故宫、颐和园的伟大成就,分析草船借箭、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潜移默化中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学生的心中。

四、研究成果推广的范围和取得的社会效益 通过近四年的课题研究,学校已基本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素质高,教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特色教育师资队伍,课题研究成果起到了一定的辐射作用。

(一)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我校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平台,系统而深入的实践与研究,使学校成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与尊重。了解传统—

—学习传统——发扬传统——丰厚积累——健全人格,传统美德、经典文学、民族技艺、节日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已经在学生身上生根、发芽,并悄悄改变着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我们制定了《文雅学生礼仪手册》,建立了文雅少年档案,随着“文雅少年”评比活动的深入,更多的学生身上发生了变化,我们还向家庭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学生行为是否有所转变,令人可喜的是学校80%以上的家庭,发现了孩子的变化:礼貌用语多了,关心父母的多了,和邻里打招呼的多了,知道怎么招待来访客人了…校园中的整洁自不必说,地面上干干净净,没有尘屑,没有废纸,没有杂物。随处可见穿着整齐的学生,他们的言行举止谦恭儒雅,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见了面都点头行礼,处处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在校园里,我们见不到趾高气扬、脚步粗重的举止,听不到学生的高声喧哗,看不到走廊上横冲直撞的相互追赶。 (二)促进了学生的素质发展 1、学生文化素养得到了提高

通过诵读古典诗文,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精美诗词,精彩片段,并能熟读成诵,积累数量远远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通过对文学领域名人、名篇的研究,学生不仅更多地了解了名人的生平及故事,还通过他们的生活了解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历史变革,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阅历;通过对民族艺术的研究与学习,每名学生都掌握了至少一项传统技艺;通过对民风民俗的亲身体验,浓厚了节日氛围,使学生越来越喜欢自己的中国节;礼孝忠诚的传统价值观念悄悄改变着学生的言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的发展涂抹了一层亮丽的底色。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唐诗宋词曲不离口,孩子们的文学素养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有了潜滋暗长的提高。近几年来,学生获区级及以上习作奖项100多篇次。在小学生楚才作文竞赛中,汉铁小学的学生总能力拔头筹,每年都有数十名同学获奖,学校获组织奖。特别是2008年的国际楚才作文竞赛中,我校一名三年级学生荣获特等奖。 2、学生兴趣特长得到了发展

学生在《茉莉花》等古典音乐的弹奏中,体会了她的典雅;在响板操的舞动中,感受了她的含蓄;在中国结的编织中,承接了传统编织的精神。操场上,回荡着传统游戏的欢快……寓教于乐的民族艺术教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发展了他们的兴趣爱好。说学逗唱,吹拉弹跳,剪拼捏画,每个孩子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在传统技艺展示现场,一件件作品在学生稚嫩的手下脱颖而出,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以《雅韵润童心》为主题的艺术节展现学生的艺术风采和精神风貌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随着课题研究工作广泛、深入的进行,全校教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学生也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生活质量,改善了学习效果。近几年来,学生广泛参加文学、艺术、活动,涌现出一大批特长生,400多名学生在书法、绘画、劳动技能大赛、演讲、艺术小人才等大赛中获奖。 (三)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1、丰富了原有的知识结构

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长流水。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学习、体验、研究活动,老师们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传统戏曲、风筝制作、刺绣工艺、编织艺术等都是老师们平时的教学中不常涉足的领域,为了指导学生的研究,老师们虚心请教别人,查阅资料,不断地丰富和充实自己,逐渐地成了行家里手,增强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教育的底气。老师们沐浴经典之风,体味儒雅人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司马迁的《史记》到曹雪芹的《红楼梦》;从教育鼻祖孔子到一代伟人毛泽东,老师们触摸到了民族的血脉灵魂,感受到了优秀经典文化的无穷魅力。现在,75%的老师仅对先秦时期的经典诗文就能熟练背诵20多首。用经典文化伴随教学生涯,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养,也增强了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自觉性。利用闲暇时间制作艺术作品,也成为许多老师的业余爱好,既调节了教师的身心,提高了艺术修养,又美化了生活

环境。

2、提高了教师的指导水平 自身素质的提升,使得多数教师越来越从容地参与传统文化教育。无论是教育教学的渗透,教育活动的组织,还是传统文化素养的评价,老师们都能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较好地运用到了传统文化教育中。每项活动从查阅资料、确定思路到具体实施,都尊重学生的意愿,教师协助组建研究小组,引导制定活动方案,指导开展探究实践,激励评价促进,在参与研究与实施过程中,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意识越来越浓。 (四)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1、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注重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借助于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的“文雅,儒雅,优雅,高雅”等人文资讯,形成学校的。实现了学校由管理育人向文化育人的转变。充分发挥了环境育人、活动育人、课堂主渠道育人的作用,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美德,激励传统民族精神,通过各个层面的深层次探索推动了学校的整体工作,形成了鲜明的“三雅”办学特色,获得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的高度评价,得到了师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认同。《武汉晨报》、武汉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先后对我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进行了多次报道。近几年来,学校荣获多种荣誉:“江岸区政府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先进学校”,“ 江岸区最佳文明单位”, “江岸区三个规程管理示范学校”,“江岸区体卫艺先进单位”,“江岸区教科研先进单位”,“江岸区绿色学校”等。 2、形成了浓厚的人文氛围

走进校园,你会被学校浓烈的文化气息所感染;深入其中,更能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情怀。在民族技艺的学习中,经常可见老师教学生,亲友教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教老师等和谐融融的场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常常利用各种好作品,在学生进步时作为奖品,学生在接受老师鼓励的同时,提高了审美情趣,也激发了他们对艺术的探究兴趣。 (五)拉动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

这一课题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在思想品质、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情趣、劳动技能、交流合作等方面素质都得到了健康和谐的发展。学校经常通过表演、竞赛、少先队争章活动等多种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实行多元化评价手段,向家长、社会展示,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的可喜成绩受到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 我校重点对家庭美德教育进行了指导。一是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德育观、教育观、亲子观,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二是指导家长充分挖掘利用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如学校创设“班级图书馆”,丰富了校外活动内容。三是指导家长与学生共同制定传统美德教育活动小目标。向家长发传统美德教育评定卡。四是指导家长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家长传统美德教育能力,如成立“家庭协作小组,双休日由家长带领小组全体学生去附近定点照顾孤寡老人,为老人买菜、搞卫生、讲故事、演节目等等,受到社会的好评。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律能力逐步增强,道德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促进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优良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整个精神风貌的改变,从而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六)积淀了丰硕的文献资料

1、课题的研究,收集了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资料。撰写了反思、案例、教案等编辑成册,课题组成员撰写的15篇论文获得了中国教育学会、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研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王燕老师还参与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湖北省地方教材《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读本》的编写;学校多次接受区内外参观者,经验在区内外交流。开设观摩

示范课10节。拍摄刻录教学录像课例、活动光盘2张。

2、开发、采稿、撰写的校本教材《亲近优秀传统文化》,该教材分四卷,“红色民俗卷——民俗碰碰响”、“绿色雅诵卷——书香飘校园”、“紫色游戏卷——传统游戏进校园”、“金色故事卷——美德故事伴我行”,并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使用。

3、特色集六本:武汉市“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阶段汇报课展示;汉铁小学儒雅教师礼仪手册;汉铁小学儒雅教师集;汉铁小学文雅学生礼仪手册及文雅少年档案;学生读书节活动专集;学生社 会实践活动小报集。

五、主要研究成果目录(成果名称、形式、出版单位或发表刊物名称) 成果情况(包括主要的阶段成果)

与课题研究内容不密切的成果不要列出 序号作者成果

形式成果名称出版社及出版日期或发表期刊名称、期号 或获奖等级及评奖机构名称

1王燕湖北省地方教材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读本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第一版

2黄正隆、曹丽鹃论文《中华传统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方案中国教育学会一等奖

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课题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也确实遇到了许多问题,阻碍了实验的深入发展。

一是教育思想上的阻力。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经过实验,人们的教育思想观念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并不稳固,时常受到当今社会风气的冲击。因此,要进一步推广实验经验,首先就要转变教师观念,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通过报刊、杂志等媒介以及召开现场会,研讨会的方式加强对国家实验改革的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宣传;介绍先进教育模式、思想;广泛宣传实验所取得的成果及基本经验,增加人们的改革意识,为实验的神话与发展扫清认识上的障碍。 二是教师培养培训制度问题。任何实验都是通过教师来完成的,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质量的高低。是严重我们遇到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教师的素质问题。表现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面狭窄;缺少新技术方面的知识;教学法方法论方面的知识匮乏,因此,要大面积推广实验的成功经验,必须首先解决师资问题,改革现行的教师培养、培训模式。 课题组成员 组 长:黄正隆 副组长:郭宁 刘静 成 员:、曹丽鹃、余隽、陈慧、王燕、罗益华、闫艳、李怡芳、卢隽、应芳 执 笔:黄正隆 曹丽鹃